抑癌基因eIF4EBP3对胃癌增殖和肝脏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统计确诊的胃癌新发病例就超过100万例。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癌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预后极差。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尤以DNA甲基化最为普遍。DNA甲基化修饰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出因表观遗传改变而失活的抑癌基因,明确其作用机理,将有助于了解胃癌发生发展,为将来的临床诊治研究提供方向。通过高通量甲基化芯片检测,我们发现eIF4EBP3是胃癌中的甲基化基因。然而,尚未有研究探讨eIF4EBP3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本研究明确其在胃癌中的变化及机制。研究方法首先在公共数据库集中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eIF4EBP3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和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以及胃癌细胞株中eIF4EBP3的表达水平。RT-PCR、Western blot验证胃癌细胞株中eIF4EBP3的表达。通过MSP和BGS检测eIF4EBP3的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组织中eIF4EBP3的表达水平,并评估其蛋白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建立稳定转染的单克隆细胞株,进行体外细胞功能实验,探讨eIF4EBP3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细胞周期等的影响,以及下游通路调控的分子机制。通过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和胃癌肝转移模型实验来进一步验证eIF4EBP3在体内对胃癌增殖和肝转移的影响。质谱筛选eIF4EBP3的下游靶点,并且验证其相互关系及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eIF4EBP3在胃癌细胞系(6/7)和胃癌组织中(p<0.001)表达水平降低甚至沉默,而在这些表达降低或沉默由启动子DNA甲基化导致。151例胃癌临床标本中,eIF4EBP3在63例(41.7%)阴性表达,34例(22.5%)弱表达,癌旁正常组织中,22例(14.6%)阴性表达,41例(27.1%)弱表迖,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eIF4EBP3表达与胃癌患者TNM分期(p=0.038)、病理学分级水平(p=0.009)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eIF4EBP3高表达胃癌患者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患者(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肿瘤TNM分期(III和IV期)(p<0.001)和eIF4EBP3表达(p=0.003)均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eIF4EBP3可以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记物。建立稳定转染eIF4EBP3的胃癌细胞株后,通过体内外试验发现,eIF4EBP3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传代、迁徙和转移,并将细胞阻滞在G1期;eIF4EBP3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皮下成瘤能力和肝脏转移能力。LS-MS/MS筛选出下游目标基因β-catenin。IHC和WB证实二者表达存在负相关性。生物素RNA pulldown实验证实eIF4EBP3通过抑制eIF4E介导的β-catenin的翻译下调β-catenin的蛋白水平,进而通过其下游效应分子如CDK1、Slug等抑制胃癌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及肝脏转移。回补实验发现过表达β-catenin逆转了eIF4EBP3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徙转移抑制。研究结论我们首次确认eIF4EBP3在胃癌中是一个抑癌基因,其在胃癌中表达沉默或降低。eIF4EBP3启动子甲基化是导致其沉默或降低的原因。eIF4EBP3通过抑制eIF4E介导的β-catenin的翻译下调β-catenin的蛋白水平,进而抑制胃癌的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及肝脏转移。eIF4EBP3表达水平可以用来判断原发性胃癌的生存预后。因此,我们提出eIF4EBP3可作为胃癌患者判断预后的新型肿瘤标志物。
其他文献
视觉平面姿态跟踪旨在时序上连续估计目标平面在空间中的姿态,是许多计算机视觉高层应用的基础核心。近些年,随着高速摄像机的发展和硬件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区域的姿态跟踪算法渐渐成为相机姿态估计以及视觉SLAM中的主流工具。然而,大多数现有系统仍然需要在特定环境与场景下才能发挥良好性能,复杂环境下准确、鲁棒、高效的平面姿态跟踪依旧充满挑战。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外界干扰,如光照变化等,严重制约了这类
第一部分颅内静脉回流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结局目的:明确颅内静脉整体回流状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再灌注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头颅多模式CT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评估蝶顶窦、大脑中浅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充盈情况并获得颅内静脉显影评分(CV
生长和溶胀是普遍存在于生物组织和部分软聚合物中的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往往表现为外在的体积变化和表面失稳演化以及内在的残余应力的积聚。更好地了解其实质或机理不仅能够有助于理解生物组织的生长发育,病变,衰老和死亡,同时可以辅助我们设计相关的工业应用,例如水凝胶的模态自组装和4D仿生打印等。经典体生长模型通过利用乘法分解方法,实现了模拟生长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和残余应力的积聚现象。其核心在于将总的生长变形分
肌腱异位骨化是以肌腱组织中出现成骨细胞并形成骨组织为特征的临床难治性疾病,常继发于肌腱损伤或手术创伤。肌腱异位骨化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疼痛、水肿、关节活动受限、肌腱力学性能下降甚至断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局部注射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或冲击波治疗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尚无有效疗法能够治愈肌腱异位骨化。虽然近年来针对肌腱异位骨化的研究揭示了损伤、炎症等因素在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
随着我国考古学科的发展,大量土体遗址被发掘出来。由于土遗址暴露在自然条件下,极易遭受损毁和破坏,需加以保护。其中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由于受水力作用影响较大而极易发生破坏,因此针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改良与修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许多传统天然材料,在土体性质改良方面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因此,如何将这些传统天然材料,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并应用在土遗
背景与目的:miR-184-U(突变型的miR-184,r.57c>u)在多种家族性遗传性眼病中被发现,但在这些眼部疾病中,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miRNA的海绵,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miRNA或其突变体是否会影响circRNA的表达。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化学合成的miR-184-U模拟体及miR-184-C(野生型的miR-18
目的目前迫切需要寻找确定治疗骨肉瘤的新分子靶标。环状RNA是一类内源性RN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并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骨肉瘤中,环状RNA的潜在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评估了骨肉瘤中环状RNA circFAT1的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特性。方法首先体外实验明确circFAT1在骨肉瘤中环状RNA的特性,评估circFAT1/miR-375/YAP1对人骨肉瘤细胞生
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基于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的化疗光热治疗协同肿瘤治疗平台和基于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的饥饿治疗化疗协同肿瘤治疗平台第一部分以纤维或水凝胶作为主要形式的局部药物传输系统,已成为有效治疗肿瘤的一种技术方式,但由于其治疗功能单一,导致疗效有限,在实践应用中受到挑战。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纳米纤维的多功能局部药物传输系统,可以通过小切口微创手术方式植入体内,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
胰腺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为恶性和致命的癌症之一,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接近1.0,5年生存率极低。胰腺癌往往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症状,多数病例诊断之时已经是中晚期,没有手术治疗指征。药物治疗是胰腺癌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目前,由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组成的联合用药方案FOLFIRINOX是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一线化疗方案。研究表明,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
骨肉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人(双峰现象),容易发生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肺部,而肺转移往往是骨肉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5年总生存率不足20%。目前,骨肉瘤肺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免疫疗法等新颖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挑战。越来越多的肿瘤免疫学研究聚焦于趋化因子。一方面,趋化因子可以激活和增强各类免疫细胞发生迁移,另外一方面,趋化因子可增强肿瘤细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