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在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步增大。认知语言学也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自成体系的语言学研究思路,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语音、句法、语义等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语言学家认为,认知视角,比其他传统方法,在研究语言问题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将语言现象和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相结合,从而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心理现实。在二语习得领域,认知语言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认知的二语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语言能力增长的过程和方式,旨在揭示隐藏在学习者二语理解和产出背后的心理体系。在众多的二语现象中,空间介词的习得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空间介词的语义研究被列入了多义词语义网络的研究范畴之中,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基于早先对英语空间介词的认知方法研究,Tyler和Evans (2001,2003)提出了英语空间介词的原则性多义网络(Principled Polysemy Network),对英语空间介词的语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然而,对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空间介词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就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以原则性多义网络(Principled Polysemy Network)为模型的,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垂直轴向的、非接触型英语空间介词(above, over, under, below)情况的一项实证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30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研究生(30名)以及英国布拉德福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学生(15名)。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有自由造句、语义相似性判断、介词填空以及回顾性访谈等。整个实验分为五个步骤:1)进行一项先导研究,确定了四个空间介词的语义多义网络,以及汉语中的“上/下”同垂直轴向的、非接触型英语空间介词在概念系统上的三个不同之处;2)进行自由造句实验;3)进行介词填空实验;4)进行语义相似性判断实验;5)最后,抽取部分受试进行回顾性访谈。研究者借助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统计并分析各个研究步骤得出的数据,结果如下:1.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对四个空间介词多义和介词核心意义的语义相似性判断有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中国学习者对垂直轴向的、非接触型英语空间介词的多义网络中各个义项的心理认知距离同本族语者有显著差异。高水平学习者和中等水平学习者在这个问题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四个空间介词的语义网络习得情况不佳,未能完全掌握网络中的各个义项,无法灵活应用。不过,他们对空间介词核心意义的习得和掌握情况比边缘意义要好。3.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这四个空间介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因英汉概念系统的不同而产生的汉语概念系统的迁移现象。此外,与中等水平学习者相比,高水平学习者没有表现出较小的母语概念影响。本研究是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我国课堂环境下英语学习的一次实证研究,对同类研究和相关英语教学有着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