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湾潭镇土家族民间佛教丧葬仪式之“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其研究对象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其二为佛教施食仪式的湾潭个案背景。选择该个案的原因在于区域内传统文化的还原程度高、鲜明的土家山区特色、宗教信仰复杂交融以及精湛的民间文本创作水准。选择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为研究点,原因在于针对佛教施食仪式的发展现状,重新审视前人关于唐宋以来佛教施食仪式的研究结论并发起进一步探讨,也可为佛藏于民间的流变和佛教施食仪式的史学考察提供一份鲜活典型的研究资料。
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为历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湾潭镇土家族民间佛教丧葬仪式之“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其研究对象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其二为佛教施食仪式的湾潭个案背景。选择该个案的原因在于区域内传统文化的还原程度高、鲜明的土家山区特色、宗教信仰复杂交融以及精湛的民间文本创作水准。选择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为研究点,原因在于针对佛教施食仪式的发展现状,重新审视前人关于唐宋以来佛教施食仪式的研究结论并发起进一步探讨,也可为佛藏于民间的流变和佛教施食仪式的史学考察提供一份鲜活典型的研究资料。
本文采用的写作方法为历史文献法、文本比较法以及田野调查法。
本文写作分为五个部分:
开篇为绪论,旨在确立研究对象,梳理研究现状,探寻研究空间,说明研究方法,明确研究意义。
正文第一章是对湾潭施食仪式的孕育环境介绍,分别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湾潭仪式的格局背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正文第二章为个案施食仪式的田野实录。本章将通过传统田野法的记录模式与文本分析并行的方式,在还原仪式面貌的基础上,对仪文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与阐述。
正文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即湾潭施食仪式的佛藏考源。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梳理佛藏中的施食三种缘起说法。二、以佛藏背景为前提,重述施食仪式发展历史,并于宋元时期的施食法的传承态势发表看法。三、施食佛藏文本比较。四、湾潭施食仪式的历史嬗变过程。
最后结论部分认为:湾潭施食仪式历史悠久,仪式文本内容最早可考于唐代,仪文中的八个环节都可于佛藏中取得考证,且承袭于不同朝代的文本,虽然,民间施食仪式早已佛道互融,互为你我,但观其佛典仪式文本不难发现,个案施食最早为佛门瑜伽施食科,只是后来民间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从而衍生出今天符合广大湾潭人民心境、易行易理解的施食文本了。
其他文献
美术欣赏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艺术素养的养成,而且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欣赏大师的作品更是培养幼儿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帮助幼儿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与大师直接对话,感受艺术、观察艺术、体验艺术,并逐步尝试用艺术家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用艺术家的心灵去品味生活,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知觉和选择的敏感度,并在欣赏中挖掘孩子的个性化的情感表征,尝试用艺术家的灵感学会创造美。 一、先行解读、捕捉提
作为当代最富创造力的重要作家之一,贾平凹自1970年代初发表作品起,就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超越,几乎每部作品都能带给读者新的阅读体验。1980年代以商州书写享誉文坛,1990年代涉及城市题材或以城市化进程为背景的农村题材,以《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四部长篇为代表,大胆展示对“身体”的理解,“身体叙事”成为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标识。从这个意义来看,这类创作在其文学写作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捩作用,所以“身体叙事”也成为开启贾平凹相关作品奥秘的一把钥匙。本文以此为基本认知途径,在文学史和此时期的社会历史语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叶圣陶先生曾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
生与死如何和解一直是人类求索的终极命题。人类自有史以来,至始至终都面对着一个终极的生命体认:死亡和生命从来都是相伴而存的,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死亡。人固有一死,死亡是生命无法逃避的结局,也是生命在本身生物性和物理性约束下的终结,更是生命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广度上的边际、终点。生命的必死性或者说死亡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不自觉想要回避死亡的靠近、解读死亡的神秘、获知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借助宗教、哲学、艺术,从精神世界来对死亡进行解析。宗教哲学,是远离死亡的庇护场所;而艺术,是人类抗拒死亡和追求不朽的一个重要方
语言景观是目前我国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引发了学界的研究与探讨,但是我国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语言景观对比研究上,往往存在实证案例较少、解释力不够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选取广东梅州和汕头两个城市作为比较对象,收集了梅汕商圈和梅汕老街共4个区域的899个商店标牌作为研究语料,运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从实体维度中找出梅汕两市商店标牌在语码组合、繁简字使用情况和字刻等方面的共性特点和差异特点,从体验维度和政治维度去探讨梅汕两市语言景观产生异同点的原因。此外,本文总结了梅汕两市商
简易方程是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学段中的重要学习内容,是第三学段方程和方程组学习的基础。过去,在学习解简易方程之前,学生都要先学习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数量关系来解方程,可以说,只要记住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就可以解任何简单的方程。2001年新课改之后,小学阶段方程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数量关系不再成为解方程的依据,只要学生能明白等式的性
在教学“画平行线”这一课时,教师一贯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用工具画平行线的步骤与具体画法,或先观察教师用直尺和三角尺示范画一组平行线,再仿照画出一组平行线,并交流、总结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另外,教师还很用心地用四个字概括画平行线的过程:“1.贴。用三角尺的直角边贴紧已知直线;2.靠。用直尺靠紧三角尺的另外一条直角边;3.移。沿直尺移动三角尺;4.画。沿三角尺的直角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认知,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出台,基本活动经验在课程目标中被进一步明确,这让教师认识到:数学活动经验要通过创造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进一步思考和回忆的素材,是经历感悟、思考后而形成的下意识的一种结果;数学活动经验构成了回忆、联想和直观认识的基础,最终可让学生形成全面的数学思维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材分析】 “简单的时间计算”是学生在学习24时计时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新知识。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是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是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时间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计算和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计算。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
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调整了数学学科的结构,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些知识性的领域之外,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数学学习领域,设置这一领域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多维学习中实现数学素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