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一种文学叙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hsl76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部分农业人口城市化,由此引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变化,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小说叙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现象——书写农民工,它记录了中国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文化心态的变迁。迄今,它已走过近二十个春秋,涌现出数以百计的作品,其选材之广泛、主题之深刻、人物之多样都让我们为之惊叹。同时,它为我们认识自己的民族目前在整个世界文化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文化优缺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也为我们认识自己的民族灵魂和重构自己的民族灵魂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语境。本文从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中,对这一文学叙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探讨,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它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文学样式,有其过渡性;它与城市文学和乡土文学有着不可割裂的血缘关系;农民工身份具有城乡双重边缘性。第二,这些作品描写了农民工的生存苦难与人性变异,记述了他们对城市文明的追求以及城市文明对他们的排拒,从而达到了拷问文化夹缝中复杂人性的人文深度。第三,艺术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当下性,表现出浓重的悲剧意识。也不可否认,由于这一文学叙事主体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也导致了这一文学叙事的不足。
其他文献
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颂歌时代富于艺术个性的作品,一方面,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诗意表达,建立了政治与文学的当代典型连结方式,以“红色经典”的姿态参与了新中国重建
一直以来,李德裕总是因其政治上的经历以及“牛李党争”的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注意,而他丰富的诗文创作,特别是赋的创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不免为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本文尝试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
黄仲则(1749-1783)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虽体弱多病,仅三十五岁即去世,但才华横溢,于诗、词、文、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其《两当轩集》中共收录词作216首,统
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女性一直是依附于男性的,是缺席的。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古老中国的桎梏,“人的解放”、“女性的解放”的口号的
文章在宁夏泾源县回族冶家村和青海互助县土族小庄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得出以下
关于六朝诗歌发展趋势,学界一般以“绮靡”来说明。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中国诗歌从建安开始走向自觉,这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排比、对偶、声律、词采等形式
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纵轴,通过对从新文化以来开始到现在的围绕林译小说所展开的叙述话语的梳理,来展现这些话语建构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或者说是时代精神。在时人普遍认为
<正>2009年4月18—1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承办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其实效性有待增强。本文主要从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和教学主体的教师两方面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