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译小说的前世今生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试图以时间为纵轴,通过对从新文化以来开始到现在的围绕林译小说所展开的叙述话语的梳理,来展现这些话语建构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机制或者说是时代精神。在时人普遍认为“实学我不如人,词章人不如我”的晚清,林纾携《巴黎茶花女遗事》横空出世,成为“小说神话”的先行者和实践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林译小说自身的功用在短暂的时间里发生了重要转变,由介绍西方文学的前栈变成古文的范本。在这期间,小说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林译小说也成为新文学人所诟病的对象。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林译小说逐渐从普通读者的书架上消失了身影,甚至纯粹的研究者也很少论及,因为它已经成为了“死老虎”,被钉死在革命的刑架上。腐朽落后反动的形象被高校教科书所固化,一直到文革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坚冰被逐渐打破。林译小说重回人们的视野。这一时期,学人以五四、西方作为逻辑起点来重新审视林译小说的历史功用。而在90年代中期至今,“五四”本身已经成为反思的对象;钱钟书发表于60年代的《林纾的翻译》在这种热潮中对林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蜂拥而至的各种文化理论中,“现代性”成为学界的主流话语。推之到对林译的评价,也被冠以了“现代性”的名号。西方关于翻译的话语逐渐呈现打破“原著中心论”的趋势,也逐渐影响中国的翻译研究。然而,笔者对这一理论的操作性、可行性持保留意见。孙歌则提出关注翻译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我们不得不同时抵御来自文化本位主义的思考惰性和所谓“全球化”世界描述对地域性紧张关系的遮蔽性。这对于林译小说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理论框架。
其他文献
陈三立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是“同光体”的领袖人物。对陈三立的研究,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其诗歌、政治主张、交往、家族史等方面,诗文研究明显不平衡,大都倾向于
目连戏发轫于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间,河南是目连戏的故乡。在河南大部分地区,目连戏曾以各种形式长期演出并广泛传播。现存河南目连戏源于北宋《目连救母》杂剧而发生了较大的
近年来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束缚显示越发明显。国家在节能工作中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激励高能耗的钢铁企业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成为关注的热点。而现有的激励机制在钢铁企业
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是颂歌时代富于艺术个性的作品,一方面,作为民族国家想象的诗意表达,建立了政治与文学的当代典型连结方式,以“红色经典”的姿态参与了新中国重建
一直以来,李德裕总是因其政治上的经历以及“牛李党争”的问题引起史学界的注意,而他丰富的诗文创作,特别是赋的创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不免为一件很可惜的事情。本文尝试
长期以来,城中村社区的治理秉承"乡政村治"的规则,不过这种"村治"呈现出与社区集体经济高度粘合的特征,但是在"撤制"后,城中村被纳入城市范围,城中村治理呈现"双轨政治"的特
黄仲则(1749-1783)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虽体弱多病,仅三十五岁即去世,但才华横溢,于诗、词、文、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其《两当轩集》中共收录词作216首,统
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女性一直是依附于男性的,是缺席的。上个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古老中国的桎梏,“人的解放”、“女性的解放”的口号的
文章在宁夏泾源县回族冶家村和青海互助县土族小庄村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得出以下
关于六朝诗歌发展趋势,学界一般以“绮靡”来说明。这一说法有其道理。中国诗歌从建安开始走向自觉,这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们越来越注重排比、对偶、声律、词采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