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汉语中,文化是现有词汇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又可以说它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新概念。中华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同样也是一朵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奇葩,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巨著。中华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强烈地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因此近年来中华文化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和焦点。汉语中的习语可以堪称中华文化奇葩之上的晶莹的露珠,它们象征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然而,因为习语误译,尤其是由此造成的误会和文化冲突给人们交流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为了使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广为传播,研究汉语习语的英译便成了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话题。由于汉语中的习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研究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有助于对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事物的翻译。希望通过跨文化视角研究的方法能够为译者在翻译存在语言空缺的习语时提供一个指导原则。如果一个翻译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处理好文化空缺的问题,那么这必然能够使得西方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汉语习语的精华从而对了解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兴趣。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进跨文化交流十分有利。此外,本论文也旨在为习语翻译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习语的定义、汉语习语的组成和起源,以及国内外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借助本文的理论框架—跨文化交际理论,聚焦文化差异,找到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跨文化的视角给出合理有效的翻译策略。本论文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前言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习语的定义、组成以及起源,并回顾了国内外对汉语习语英译的研究现状以及翻译中的一些问题。汉语习语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情感内涵,因而,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汉语习语的英译便成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准确地翻译汉语习语是整个翻译界面临的一项挑战。虽然国内研究者已经对汉语习语英译做了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在这一章里,作者详细介绍了文化的定义和要素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定义,接着作者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以及克拉克洪和施特罗德贝克的价值观取向理论,并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汉语习语和英语习语的文化差异,同时也对汉语习语的翻译策略做了思考。第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一章从跨文化视角分析了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这一章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原因的分析,造成汉语习语英译过程中文化信息流失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文化的负迁移,二是词义无对应性空缺。第二部分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两种误译的情况,一是由文化移植引起的误译,另一种是由直译引起的误译。通过对文化信息流失原因的分析,引起翻译者对这几种情况的注意。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章中,作者指出了以归化为主以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另外,还有两种方法也能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它们分别是直译和意译,而使用哪种方法要看特定习语的特点来决定。第六章为本文的总结部分。作者对整篇文章进行归纳与总结,给出本文的研究成果,指出局限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研究建议。同时,热切盼望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汉语习语英译中的文化信息流失现象,并加入到研究该问题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