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百合‘布耐罗’抗病和抗衰老基因转化的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ue3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亚洲百合‘布耐罗’(‘Brunello’)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鳞片再生条件、抗生素筛选条件及农杆菌介导百合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建立了高效的再生及转化体系,并将IPT基因和NPR1基因导入百合,对转化再生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及生理指标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含NPR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35SNPR1的构建。将来自拟南芥的NPR1基因插入到质粒载体pGreen0229中,构建含有卡那霉素抗性选择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B35SNPR1(pGreen0229-35S-NPR1-GFP),并通过液氮冻融法将其导入农杆菌EHA105,用于百合的遗传转化试验。 2、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亚洲百合‘布耐罗’(‘Brunello’)鳞茎外植体高效再生体系。外植体以1‰(W/V)升汞溶液作为主要灭菌试剂时,内部鳞片其最适处理时间为9min,存活率为55%;中部和外部鳞片的最适处理时间均为15min,存活率分别为50%和45%。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鳞茎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2+NAA0.2mg/L,再生率达86.1%以上;筛选出小鳞茎叶的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6-BA1+NAA0.2+2,4D0.1mg/L,再生率达78.9%; 3、以鳞片分化的小鳞茎叶基部作为遗传转化体系的受体材料,通过卡那霉素敏感性试验,确定了小鳞茎叶诱导不定芽卡那霉素临界致死浓度为100mg/L。对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几个主要因素进行的研究发现:选取分化15-20d的小鳞茎叶作为受体材料,在OD值为0.5的农杆菌菌液中侵染15min,侵染后共培养2d可获得较好的转化效果,转化率在16%左右;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菌液中添加50μmol/L乙酰丁香酮,在共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浓度时,转化率较不添加乙酰丁香酮高。 4、将含质粒pB35SNPR1的农杆菌EHA105与百合小鳞茎叶共培养,通过筛选培养,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植株,对22株转NPR1再生植株进行GFP荧光检测和PCR检测,其中12株为阳性,经GFP荧光检测和PCR检测表明,NPR1基因已经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对20株转IPT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其中11株为阳性。 5、对PCR检测呈阳性的转基因植株进行了生理指标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和抗衰老性都较阴性对照高。
其他文献
主要研究Ito型随机系统的实用稳定性,首先给出了随机系统实用稳定性的定义,然后推导出Lyapunov函数法的实用稳定性定理.最后讨论了Ito型随机控制系统实用稳定性的判据. This paper mainly stud
本文以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为研究区,于2005年采用时域反射测定仪(TDR)对刺槐、油松等8种植被类型18块样地进行了土壤水分动态监测,通过对所监测的数据进行分
本论文研究了扶芳藤无芽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继代和不定芽诱导、生根、移栽,初步建立了‘圆瓣’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 ‘Orbiculatus’)的植株再生体系。 本文以MS培养
在北京困难立地废弃砂石坑条件下,为保证“首都平原百万亩科技支撑工程”中大规格全冠土坨油松幼树与截干裸根国槐幼树成活、成林及健康生长,根据两个树种不同的修剪特点及生
中国古典主义美学和西方古典美学,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和谐之美”不但是一种状态,还应该是一种标准和原则;不但是人类进行造物活动的原则,还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态的原则
几千年的创造和实践,让蜀绣拥有了自己精湛独特的技艺——丰富多变的针法,这是蜀绣技艺的精髓。迄今为止,蜀绣针法已发展到12大类,共122种,在中国四大名绣中数一数二,使用的7
本文以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孢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源物质(BA、IAA、GA3、GA4+7、Ca2+)对扇叶铁线蕨配子体发育及性器官分化的影响;以鹿角蕨(Platycerium wal
该论文实验选择在集约程度较高的八达岭林场,研究中应用了大量新的、原有的各种资料、图件和数据,建立了图形库、属性库.根据国内外有关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和技术,结合八达岭
专类植物花园是一种收集、研究和展示专类植物及其艺术造景形式的园林绿地。 专类植物的观赏栽培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专类植物花园也已有较成熟的建设模式。但是,对于专类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Juss),又名印度楝,是楝科(Meliaceae)印楝属的一种热带常绿乔木。从印楝种仁中提取到的印楝素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优良生物农药,目前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印楝素是一种次生代谢物质,其合成和积累量可受遗传和环境因子的影响。找出能影响印楝素含量的因子,就可以通过人为因素,提高现有人工林印楝种仁的印楝素含量。本文通过对多株印楝连续三年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