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脑安滴丸为示范的偏头痛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redien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偏头痛为第六位致残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中成药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使其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中成药滥用的情况也比较常见。2008年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北京市综合性医院中西医医师开具中成药的处方量高达91%,而对中医辨证很了解和熟练运用的仅占4.03%,在中成药滥用方面认为“比较常见”或“非常严重”的占74.47%,中医辨证成为中成药滥用的问题所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借鉴《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方证的论述和现代症状群的研究,将中成药治疗疾病的证候以一系列相关的症状形式具体表现出来,明确中成药在临床治疗疾病中的具体用药指征,提高中成药临床使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防止中成药的药物滥用现象。本研究以脑安滴丸为示范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研究是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一部分,按照国际头痛协会《偏头痛临床研究指南》的要求,设计了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案。目的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适应症状群,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17例。入组当天回顾近4周偏头痛相关情况,并发放口服药物脑安滴丸,每次20粒,每日2次,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后、停药4周后各随访1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治疗后的主要结局指标将患者分组后,对分组后的患者入组前的信息进行筛选(人口学资料、病程、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服用止痛剂次数、四诊信息),统计检验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对有差异的症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临床适应症状群有关的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结果1 以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为治疗有效组(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50%)和治疗无效组(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50%)。在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筛选中,以治疗4周临床结局评价指标(短期疗效)为依据分组,与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是:头痛安静环境缓解(OR=0.537;95%CI:0.294-0.981),光线暗头痛缓解(OR=2.849;95%CI:1.158-7.012),头痛中午发作(OR=0.178;95%CI:0.051-0.618),头痛偏侧发作(OR=2.302;95%CI:1.23-4.308),恶心呕吐(OR=3.087;95%CI:1.236-7.708),少苔(OR=0.143;95%CI:0.036-0.572)。以停药4周随访临床结局评价指标(长期疗效)为依据分组,与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是:头痛遇房劳加重(OR=0.453;95%CI:0.234-0.878),头胀痛(OR=0.437;95%CI:0.222-0.861),短气(OR=5.59;95%C I:1.158-26.991),口渴(OR=0.258;95%CI:0.098-0.68)。2 以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为加重组(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0%)和未加重组(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率>0%),在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加重症状筛选中,以治疗4周临床结局评价指标(短期疗效)为依据分组,与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是:头痛发作次数<3.5次/月(OR=4.135;95%CI:2.249-7.605),咽部不适(OR=2.979;95%CI:1.24-7.156),口苦(OR=2.523;95%CI:1.182-5.388),少苔(OR=3.832;95%CI:1.444-10.17)。以停药4周临床结局评价指标(长期疗效)为依据分组,与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是:头痛发作次数<3.5次/月(OR=11.759;95%CI:3.335-41.46)。结论1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临床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头痛在光线暗的环境下缓解、偏侧发作、伴随恶心呕吐、伴短气;2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具备以下特征的患者人群相对不适合:头痛中午发作、安静环境下头痛缓解、口渴、头痛遇房劳加重、头胀痛;头痛发作次数<3.5次/月、咽部不适、口苦、少苔。
其他文献
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落实,为体育产业持续不断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为全民健身战略的推广落实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全民健身战略、体育产业的概念内涵进行分析,在了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全民健身战略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益处,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思路。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组合的,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进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来进行深度培养,然而现今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此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阐释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逐渐渗入教学实践中,高中阶段各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始终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展开,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中阶段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核心素养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思想已经与社会出现脱节情况。教师在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需研究相关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本文从问题的提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必要性、核心素养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三个方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当前有关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缺少在数学常态课教学中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指导和可行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次研究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第二学段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利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小先生制”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积极作用;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深度学习”模型。该研究成果在池州、六安、肥东、巢湖等地进行经验分享和成果推广,得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促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本文通过对"四大"核心素养的定义以及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循环肿瘤DNA(ctDNA)是一种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存在于外周血、滑膜液、脑脊液等体液中,亦称血浆DNA或血清DNA,由单链DNA或双链DNA以及单双链DNA混合组成,以DNA蛋白质复合物或游离DNA两种形式存在。正常人循环血中少量游离DNA主要来源于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常小于10 ng/ml。
期刊
课程思政是加强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动物寄生虫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后续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基于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的特点,阐述了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并探索动物寄生虫病学授课过程中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通过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高校兽医人才培养质
目的:人源ACE2是SARS-CoV-2的细胞表面受体,构建ACE2原核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的生物信息学析,探究其介导SARS-CoV-2入侵人体的分子机制。方法:本文采用Protparam、ProtScale、NetPhos3. 1、SignaIP 4.1、YinOYang 1.2 Server、NetNGlyc 1.0 Server、SOPMA、SWISS-MODEL和Blast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