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西在其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积淀的传奇、异质的民族地域文化,以及这种独特文化和社会在中国近现代的动荡、变迁以及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侵蚀、撞击和撕裂,由于沈从文、韩少功等现当代优秀作家,以他们天才的文学实践和丰硕的创作实绩,在20世纪对于湘西空间和湘西诗意的建构,湘西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而是指向由湘西这个空间场所带来和生成的诗学的空间;也不仅仅是叙述表现的文学素材和原料,而是成为审美的湘西、诗意的湘西,具有丰富内涵和意象的文学的湘西。
本文站在文化和审美的立场,把湘西本身作为一个已建立了自身叙述方式、诗意方式和话语的文本,从误读和重构两个方面,剖析和探讨沈从文、韩少功等优秀作家们在进行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创作时,作为文本的湘西到底给他们以怎样的审美经验,又因为作家人生信念、知识素养、生命历程、审美追求乃至个性人格的差异,这些审美经验如何在不同的作家的叙述中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经验(无论是乡土文学还是寻根文学):沈从文用自己从“湘西——都市”生活中获得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在重构湘西中寄予人类社会重构的愿望;韩少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民族的劣根性,在被寓言化和象征化的湘西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以及当代湘西散文对于沉落的湘西的回望情节等。这些作家不同的审美经验和文学经验通过沈从文、韩少功等所确立的文学湘西文本和话语方式对于20世纪中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