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鱼鱼骨明胶/多糖复合体系流变学特性研究

来源 :集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denaclair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原蛋白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动物皮肤、肌键及结缔组织中的重要结构蛋白,经变性后转化为明胶。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低致敏性和乳化等特性,明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工业领域。近年来,随着人畜共患疾病的爆发以及宗教信仰的限制,水产动物加工副产物逐渐代替陆生动物的皮与骨成为生产明胶的理想原料。本文以我国主要经济鱼类—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制备不同组织来源的酸溶性胶原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以鱼骨为主要原料,通过热水抽提法制备鱼骨明胶,并研究不同提取温度对明胶理化特性、凝胶特性以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将不同温度提取的明胶与卡拉胶复配,制备明胶/卡拉胶复合物,研究不同温度提取对明胶/卡拉胶复合体系的凝胶特性与流变学特性的影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从大黄鱼的不同组织中提取酸溶性胶原蛋白(ASCs)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骨、皮、鳞和肉中ASCs得率分别为3.22±0.47%、42.30±1.15%、2.82±0.31%和0.89±0.12%;SDS-PAGE和FTIR分析表明,ASCs由α1(3)链、α2链、β链和γ链组成,为I型胶原蛋白,并具有完整三股螺旋结构;SDS-PAGE的定量分析显示,鱼鳞ASC中β链的比例低于其他组织;骨、皮、鳞和肉中ASC的亚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9、167、162和173残基/1000残基;鳞ASC的Tm=30.15℃,低于骨、皮和肉;β链含量占比与DSC测定的Tm有很高的相关性(R2=0.984),与亚氨基酸含量与Tm的相关性(R2=0.994)相近,结果表明β链含量对胶原蛋白的热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2)以大黄鱼鱼骨为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温度对明胶得率及其理化特性的影响。分别从30℃-90℃水浴提取明胶,其中提取温度为30℃所得明胶的得率最低,为7.21±0.34%,80℃提取条件下的明胶得率最高,为23.32±0.32%。SDS-PAGE结果发现,随着提取温度的升高,明胶的β链、α1(3)链、α2链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结合上述实验结果,选取60℃、70℃和80℃提取所得明胶(G60、G70、G80)进行后续实验。凝胶强度结果表明,G60凝胶强度最高,为86.39±1.43 g,而G80无法形成凝胶;FTIR分析表明,不同温度下提取的鱼骨明胶在酰胺区都具有明胶特征吸收峰,且高温使明胶分子间的氢键遭到破坏;流变学分析表明,G60、G70和G80的凝胶温度(Tg)分别为14.32℃,3.88℃,2.18℃,熔融温度(Tm)分别为19.31℃,15.94℃,14.05℃。以上结果表明,提取温度显著影响明胶得率和分子量分布,导致其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取G60、G70和G80明胶样品与卡拉胶进行复配(G60K、G70K和G80K)。结果表明:在同等卡拉胶添加量下,明胶/卡拉胶复合体系的凝胶强度随着鱼骨明胶分子量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流变学分析中,形成的复合体系的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呈现剪切稀化现象。温度扫描结果显示,G80K的Tg和Tm均显著提高,分别为20.43℃和43.39℃。通过SEM观察可以看出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致密,孔洞消失。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明胶与卡拉胶的复合体系与哺乳动物明胶相似,有望作为哺乳动物明胶的代替物。
其他文献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配比对花鲈生长、脂肪代谢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亚油酸、DHA和EPA为脂肪源,配制n-3/n-6 PUFA配比分别为10(n-3)、2、1、0.5、0.25和0.05(n-6)的6组试验饲料,选取360尾花鲈(初始体重:11.06±0.2g)随机分到18个养殖缸中,每种饲料投喂3个养殖缸,试验周期为8周,采集相关样品并测定分析,得出主要结果如
黄姑鱼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和福建省)广受欢迎,在福建省已有近30年的养殖历史。随着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及养殖规模的扩大,主养区集约化养殖程度过高,导致疾病暴发频繁。多年来黄姑鱼养殖也常常因为病害导致大量死亡,特别是哈维氏弧菌侵袭引发的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揭示黄姑鱼抵御哈维氏弧菌侵害的抗病遗传基础,进而阐明其抗病免疫机制,为开展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大黄鱼是我国四大海产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大面积的集约化养殖大黄鱼随之也带来了严重的病害。“内脏白点病”是近些年出现在网箱养殖大黄鱼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大黄鱼感染后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且患病大黄鱼死亡率极高,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变形假单胞菌是导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可。变形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海水中,是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变形假单胞菌不仅能够感染大黄鱼,对其他多种水产
抗菌肽和凝集素属于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它们不仅是抵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还可以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本研究从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了3个凝集素基因和2个抗菌肽基因,分别命名为YdGal-3、YdGal-9、YdGal-1、YdNkl-1和YdNkl-2,并对它们的分子特征和免疫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YdGal-3、YdGal-9和YdGal-1属
黄连素是从黄连(Coptis chinensis)等中草药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脂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主要应用于改善陆生动物肠道健康及促生长,在水生动物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为试验动物,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黄连素,分析其对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肠道组织学形态、肠道菌群结构分析其抗炎作用;并结合
本文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组织形态和菌群组成,以及肝脏抗氧化、肝脏炎症因子水平、肝脏脂肪代谢相关酶活性、肝脏组织形态和代谢产物等肝脏健康指标的影响,评价姜黄素在美洲鳗鲡饲料中的添加效果。试验一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美洲鳗鲡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肠健康的影响将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2.28±0.02)g/尾的试验鱼600尾,随机分
近年来,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断加大放养密度,增加投喂量,以及在鱼类饲料中大量使用植物蛋白原料,鱼类肠道健康受到很大冲击,肠炎频发,肠道消化不良导致饵料系数升高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肠道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益生菌能改善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健康,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益生菌能激活鱼类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导抗菌肽等
本试验先配制不含豆粕的鱼粉对照组饲料(FM),然后在鱼粉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用豆粕替代60%鱼粉蛋白配制成高豆粕组饲料(SBM),再按豆粕中大豆球蛋白(11S)和β-伴大豆球蛋白(7S)含量,分别计算豆粕替代30%和60%的鱼粉蛋白相应的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含量,配制成4.5%(G-4.5)与10%大豆球蛋白(G-10)和3%(β-3)与7%β-伴大豆球蛋白(β-7)组饲料。将初重为8.01
性别决定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贝类是海洋生物第一大门类,物种丰富、生境多样,性别决定机制复杂但研究发展滞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西氏鲍(H.sieboldii Reeve)是其近缘种。本研究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性别二态SNPs分布识别它们的性染色体,并开发了性别分子标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全基
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往来国际航线剧增,引航任务量居高不下,厦门港每年有上万艘船舶申请引航,与日俱增的引航任务对引航员调度提出越来越高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目前厦门港引航站研发了新一代“引航助航信息系统”,但该系统未能实现引航员排班功能,仍然依靠手工排班。因此,建立一套自动化的引航员排班系统,高效合理的安排引航员作业已迫在眉睫,引航员自动排班的研究也是引航相关领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