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近代上海的供水事业为研究对象。
19世纪80年代之前,上海居民用水一般取自黄浦江、苏州河及其支流河道,小部分饮用井水。上海开埠后,随着上海城市人口的增多,不少河道填没,致使上海用水日益困难。尤其是外侨日益增多,他们不习惯饮用江河水,要求有清洁度高的水质,中外居民都有便捷取水和用水卫生方面的迫切要求,1883年,上海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自来水厂-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首先在租界成立。随后,在英商的示范效应下,上海相继出现了法商自来水公司,内地自来水公司,闸北自来水公司等供水企业,上海出现不再单一饮用江河水的局面,一定规模的供水系统逐渐形成。
上海供水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是由租界开始,华界跟进,华界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筹资方式、收费方式等方面都深受租界企业的影响,比较突出服务大众化、经营企业化、融资多样化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就上海供水事业的宏观布局而言,由于受“三界四方”政治格局影响,长期处于“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其后续发展障碍重重,呈现出更多无序发展的特点。租界当局还凭借供水系统,扩张政治权利和索取经济利益,显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上海人对于供水系统这一新生事物经历了由排拒到接触,再到接受的过程。但直至1949年,由于战乱等多种因素,上海供水事业的受惠群体并不广泛。尽管如此,上海供水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对上海市民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产生作用的是疾病预防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对消防近代化也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