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和重塑——论鲁迅的民族文化观及文学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u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由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形成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进而造就了该民族的国民性格。在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冲突的大潮中,鲁迅以他独特的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对民族文化心理作了全面的审视,既分析和批判了在传统文化的熏染下民族文化心理的种种特点,又展示了在民族生存危机的关键时刻,民族文化心理的发展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立人”为核心的文化建设主张,旨在寻求“个人的自由和个人主体性的建立”,重塑民族文化心理性格。鲁迅的文化主张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艺思想。在他的文本世界中,既描绘了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众生相,又刻画了启蒙者的内心焦虑,开启了“改造国民性”主题,从而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艺术地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充满动荡和不安的历史进程,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到了民族文化心理最深层的结构。在三四十年代,老舍以他独特的市民视角阐释了国民观和文化观;沈从文则从都市文化和湘西文化的对比中来构建民族的理想人格;新时期的伤痕、寻根、新写实等更是从政治、文化和人的生存状态等方面展开了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思考。可以说,由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已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母题。它是改造和重塑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处于历史的转型时期,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在民族文化心理的改造和重塑这项系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中,我们必须根植传统,面向未来,推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其他文献
朱增泉是当代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诗性人格与艺术风格的优秀军旅诗人。本文从诗歌精神的两个层面(诗人的人格精神和诗歌的诗美境界)出发,运用文化历史批评与接受美学批评等方法
本文以中国才子佳人章回体小说《金云翘传》和越南喃诗传《翘传》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并比较这两个作品的文体特质。从文体视阈的比较《金云翘传》和《翘传》,有助于澄清甚
《经典释文》(以下简称《释文》)是一部集大成的因音辨义的音义书,其文献学方面和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而关於《释文》异读的研究稍显不足。目前学界主要是利用《释
在我国古代,对爱情(不包括“性”)进行专门探讨的“科学研究”几乎是空白,但在诗歌创作中,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却蔚为大观。在唐代之前,《诗经》、“楚辞”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