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过度肠道炎症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切,致病因素与环境、遗传、微生物、免疫等因素关系密切,其治疗以药物为主,疗效欠佳。近年来研究报道UC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改变相关,由此通过重塑肠道菌群为治疗UC提供新思路,其中粪菌移植(fa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就是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方法之一。本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过度肠道炎症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确切,致病因素与环境、遗传、微生物、免疫等因素关系密切,其治疗以药物为主,疗效欠佳。近年来研究报道UC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改变相关,由此通过重塑肠道菌群为治疗UC提供新思路,其中粪菌移植(fa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就是改善肠道菌群治疗方法之一。本研究探讨UC应用FMT联合美沙拉嗪治疗与单用美沙拉嗪相比,对患者血清学指标、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及肠镜下黏膜评分的影响。目的探讨应用粪菌移植(FMT)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与单用美沙拉嗪治疗UC前后疗效相比,观察FMT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否能增加临床疗效,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疗法。方法回顾2019年3月-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UC住院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排除纳入标准共入组66例,根据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分组:美沙拉嗪肠溶片为对照组;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基础上加用FMT治疗为观察组。通过对比两组间UC患者住院治疗3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相关指标、免疫指标、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肠镜下黏膜评分之间的变化,并根据结果评价FMT联合美沙拉嗪是否能增加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7%和64.4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68,P<0.05);2.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TNF-α、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CD4+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CD8+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肠镜下黏膜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及肠镜下黏膜评分比较均较治疗前下降,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差异具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肠镜下黏膜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T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过度炎症反应,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其他文献
背景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multiple acyl coenzyme A dehydrogenation deficiency,MADD)是由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ETF)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ETFDH)基因突变,引起脂肪酸、氨基酸和胆碱代谢
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咳嗽、喘息、发作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症状的一种可逆性通气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哮喘急性发作常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生产生活,是增加住院率、死亡率和诊疗费用的主要原因。机制学研究认为该病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共同作用,发病机制复杂且异质性较高,存在多种气道表型。既往多为稳定期研究,且分型标准过度依赖诱导痰,但由于诱导痰操作的诸多限制,以及生物标记物和靶向治疗的
背景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而一期愈合曾是主流思想,但随着二期愈合方式的发现,为保护骨折断端血供而进行功能复位的思想逐渐被人们认可[1]。股骨干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骨科疾病,其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6%[1]。随着生物学固定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凭借着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已经成为当前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主流方式[2]。骨折的愈合与良好的术后功能是治疗骨折的主要目标,但髓内
背景肥胖(Obesity)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与日俱增,如何遏制和治疗肥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自噬(Autophagy)作为一种溶酶体依赖性自我降解途径,不仅参与了脂肪形成过程,在脂肪细胞分化进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免疫因素对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MBL)被称为“天然免疫系统的关键分子”。本研究
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常伴随有全身炎症反应的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及局部并发症和一些器官功能的衰竭,死亡率最高可达10-30%。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连续性的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技术治疗SAP,能稳定内环境,
背景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血管、皮肤、骨骼、关节和肌肉,包括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肌炎(Polymyositis,
背景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通常会造成骨脆性增加并容易诱发骨折。钙调节激素与OP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降钙素(CT)已在临床治疗OP的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单一应用鲑鱼降钙素鼻喷剂或骨化三醇治疗OP患者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在绝经期后女性骨质疏松人群中联合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并观察其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鲜有研究。因此,本研究选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发病率约10%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与大便形式或频率变化相关的腹痛,多数患者会反复经历复发和缓解的过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严重心理疾病。尽管有许多药物可用于控制IBS症状方面,但大多只能起到安慰剂的作用,严重增加患者及国家的医疗负担。IBS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是IB
背景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临床病症,由于败血症或创伤等因素引发肺部炎症,进而导致肺功能严重衰退,并逐渐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因此抑制肺部炎症是缓解急性肺损伤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关急性肺炎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依赖于传统的药物疗法。但是药物疗法有着很大的缺陷,例如会产生
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医疗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是胰腺组织的自身炎症及细胞损害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波及到临近组织器官及其他器官。病情较轻时可以自愈,病情较重时则可以产生严重的临床症状,甚至导致病人死亡。从上世纪80年代至此,生长抑素就已经应用于临床,其治疗效果并不像临床工作者预期的那么理想。直到现在,生长抑素给药时间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目的生长抑素给药时间不同,其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