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回应型司法”的确立与建构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t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以往的旧体制不能满足现实的客观需要,法律在原有的体系和逻辑下日益与社会发生割裂和分离,一些弊端也不断显现,究竟如何司法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时代话题。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活动都在“百家争鸣”,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司法模式。比如,典型的有最高人民法院倡导和推进的“能动司法”等一系列的“新政”举措;另外还有“司法参与社会文明创新”、“联动司法与大调解”、“和谐司法与文明司法的创建活动”、“司法公正、权威、高效和廉洁为目标指向的司法改革之举”以及“司法公信力与司法民主”等司法改革与创新活动,但同时这些司法改革和创新活动在自身及相关层面上也出现较多问题与困惑。究其原因在于:首先,社会转型,利益格局重新组合,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旧制度面临着改革,另一方面静态规范和形式逻辑缺乏回应社会需求、实现社会正义的弹性和能力;其次,我国倡导的能动司法,虽然重点关注了司法对现实社会需求的能动回应,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导致政治性过度扩张、法治逻辑受到扭曲的客观风险;最后,我们有必要寻求替代性的概念或者司法模式,既坚持现代法治的精髓和要义,又能有效回应转型期的社会目标与需要;以此,保留“能动司法”的合理成分,同时避免或矫正其对法治的异化风险。因此,在恪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本文采取伯克利法学派关于“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回应型法”这一法律发展三阶段理论的有益成分,提出了当代中国应确立和建构“回应型司法”的观点。回应型司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四个组成部分:第一,回应型司法的理论基础是伯克利学派关于回应型法的基本阐述。伯克利学派代表人物人物P.诺内特和P.塞尔兹尼克在比较和论证法律的三种类型论(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应型法)基础上提出的回应型法基本理论,它对回应型司法理论具有重要影响。第二,回应型司法的基本内涵是司法要具有司法结果(判决结果)的导向性;司法裁判要注重法律目的、法律原则、公共政策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考量;同时尤其在司法过程中要注重主体间的互动、参与、辩论、交流、沟通商谈而达成司法共识及判决的认同与可接受性,在程序正义的前提下嵌入主体间性的民主参与合作的成分来实现实质正义。第三,中国确立回应型司法的合理性基础是法条主义的局限、实质正义的追求、尊重权利和维护社会正义的需要、主体性重构及主体间性的基本要求和社会秩序稳定的客观需要等。第四,中国回应型司法的制度构建包括恪守基本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适当增加民主商谈机制、规范司法解释权以及法官对法律方法的运用、幷构建回应型司法的统筹与回应机制等。
其他文献
进入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知识经济时代以来,技术创新在经济生产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创新数量的大量累积更新,技术创新的周期也大为缩减。对于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
2013年伊始,生活在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人们,并没有感受到新年的阳光明媚,而是在厚厚的雾霾笼罩下度过了新年的第一个月,表面上看雾霾是不利气候条件所致,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快
<正>幼儿有聪明的大脑,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幼儿有灵巧的小手,可以进行快乐的创造。我认为,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除了要开拓其想象的空间之间,还应当重视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
期刊
公益诉讼,最直观的表述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诉讼。一般认为,公益诉讼制度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司法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走向成熟,进而传播到其他国家而广为接受。然而公益诉讼在我国是
根据包神铁路线路条件和运量的要求,阐述了包神铁路目前运能与运量的矛盾、建设复线的设想、周边接轨铁路电气化牵引的发展趋势以及机车换型和检修制度改革的迫切性。通过对D
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研究问题越来越复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相互渗透已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作为
当前,在国家大力发展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医药产业都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良好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中
<正> 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起源于神经嵴细胞,主要分布于头、颈、胸和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分布的部位。1969年Szijjct等首先提出了APUD瘤概念后,不少学者发现Paraganglio
LIMS作为一个网络时代实现实验室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现代化管理平台,它的出现给现代实验室管理带来了许多形式上和概念上的变革,它的应用势必将大大提升实验室的整体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