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的车轮驶向了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的政府陆续开始了治道变革的进程。这一变革包括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取得了变革的成就。但是变革也伴随着一种不可回避的阵痛——信用危机。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府的官僚制缺陷得以充分暴露,政府表现出了难以为继的局面,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滋生蔓延。“信用危机”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公众会不抱怨自己的政府。《时代》周刊甚至在其封面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政府死亡了吗?由此可见,政府信用缺失是现代政府面临的最大考验。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走上了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政府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新旧体制的冲突。管理体制、干部制度等改革的滞后,使得中国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实现信用能力与经济的同步增长,甚至政府本身由于权威而拥有的公信力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消除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再加上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现象、拜金主义、实用主义错误思潮,不讲信用、败坏公德的现象无处不有。政府侵犯个人产权、个人侵吞公共财产的行为屡有发生。虚假广告、无照经营、合同欺诈、上市公司造假帐、企业三角债、银行呆坏帐、虚开增值税发票、走私骗汇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此外非经济领域的假政绩、假宣传、假报表、假文凭、冤假错案,等等,导致社会和市场秩序混乱,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前年以来发生的轰动全国的“江苏铁本案”、“安徽阜阳伪劣奶粉案”、“广州毒酒案”、“西安宝马假彩票案”,等等,都是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所有这些都说明,建立和谐社会,我们任重而道远。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要求,需要我们思考政府如何取信于民、如何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等政府信用问题。因此,鉴于这种席卷全球的公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和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对政府信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迄今为止,中西方学者们做出了不懈的理论上的探索。学者们基于现实的背景,作为对现实改革加以指引的理论需求,探讨了政府信用缺失的历史背景及可能原因和如何构建良好的政府信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来说,在目前的中国,有关政府信用实践的研究力度是不够的,研究范畴是不充分的,依然落后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笔者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而选择了政府信用这个选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旨在为中国的政府信用早日走出缺失的泥潭而做出微薄的努力。
笔者使用民意调查的方法,以实证调查作为支撑,在批判吸收中、西思想史上关于政府信用思想,借鉴当代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政府信用的基本概念问题,并对当代中国的省级政府信用问题做了具体分析,力求剖析政府信用缺失的深层根源,并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信用构建路径。具体构架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政府信用及和谐社会相关理论阐释。这部分主要对政府信用的概念及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和谐社会与政府信用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现阶段我国政府信用状况解析——以A省政府为表述对象。这部分主要对A省政府信用的现状、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和信用缺失的根源进行了剖析。
第三部分,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信用构建路径探讨。该部分对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政府信用的构建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要树立人本理念,优化政府的价值取向;践行有限思维,找准政府的职能定位;充分体现民意,提高政府决策的回应性;讲求廉洁高效,改善政府的施政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政府信用的评价模型;加强建章立制,实现政府信用管理的法制化。其中,在完善政府信用的评价模型中,笔者尝试着构建了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信用评价模型。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本文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出发,对我国政府信用问题进行研究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其次,本文是运用民意调查的方法,在对A省政府信用现状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对我国政府信用特别是省级政府信用问题进行探讨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拓性。
再次,本文是在学术界对政府信用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前提下,站在学术界先驱和前辈的肩膀上,对政府信用评价模型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的。
古代中国思想家荀子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荀子的意思是,只要我们有了“本”,有了“备”,并循道行事,那么天灾鬼怪都奈何不了我们。我们认为,政府信用的研究是对和谐社会构建是有益的,即“道”的努力,就是为长期的发展强“本”、养“备”。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