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是用来指称人和事物的,名词在使用中的广泛性和高频性,让其成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基础,名词的偏误现象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也很普遍。本文主要以甲、乙级偏误名词为研究对象,从相似性的角度出发,找出各相似类型的偏误比例及偏误表现。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说明选题的意义、前人的研究成果、语料的来源、收集和标注过程、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最后总结出了15种偏误类型、统计了偏误数量及各偏误类型所占比重。
第二章主要分析偏误用例数量最大的一类偏误现象,即义似词性似名词偏误现象。首先从语义上分析了偏误名词和目标名词在词义范围、词义侧重、褒贬色彩、语体色彩、固定搭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从名词可以充当的句法成分出发,从能否做主语、宾语和状语等方面阐述了偏误词和目标词充当句法成分的差异。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词性相似名词的偏误表现。本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名词语素组合偏误、“东西”“事情”“情况”等名词的偏误、“上”“下”“中”“里”“内”等方位名词的偏误三类典型偏误现象。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13类偏误数量相对较少的偏误类型。其中,偏误数量最多的是词义相似类偏误,主要分析了名词和各类动词、形容词的偏误现象。其次为不能确定相似类型的偏误,这种偏误有的能找出可能的偏误因为,有的则不能。
第五章主要对名词的偏误因为进行梳理。从学习者母语的影响、汉语语言规则的泛化、学习者对名词词性和功能掌握不到位、相同语素的存在及教材释义的偏差五个方面总结了名词的偏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