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阳能供电的WSN土壤水分检测节点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yts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技术的发展,WSN在农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WSN节点一般都采用能量有限的干电池进行供电,严重束缚了WSN的生存周期,生存周期是WSN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确保节点能量有效对WSN尤为重要。采用新能源为节点供电并结合能量管理措施可有效地解决节点能量问题。   本文采用太阳能为节点供电,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换为电能存储到锂电池中,由锂电池为节点供电。在研究太阳能电池输出能量(包括锂电池储能)与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节点能量供给模型:通过研究节点通信能耗与通信距离、数据包长度的关系,利用数学归纳法建立节点能耗模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量管理措施,并建立节点收发频度模型。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根据电池能量、温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分别对节点收发频度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节点能量平衡。   为了验证节点能量平衡模型,搭建了土壤水分检测实验平台,将该实验平台和WSN技术相结合,在田间进行了实验。实验平台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其中硬件部分采用超低功耗的MSP430F135单片机作为节点控制核心,通过监测天气情况和节点能量调整节点收发频度;采集节点和汇聚节点之间的通信采用支持IEEE802.15.4协议的CC2420芯片,节点的电源模块采用2W/6V的太阳能电池和3.7V/1050mAh的锂电池,太阳能充电管理芯片采用CN3063对锂电池进行充电管理;通过软件设计实现节点的能量管理和收发频度优化。夏秋季的晴天和阴天分别在田间进行了实验,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根据节点能量优化节点收发频度。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能量管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节点能耗,实现节点能量平衡。夏季光照强度强、节点电池能量充足、温度高、土壤水分变化快,增加节点的收发频度,不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土壤墒情:秋季光照强度较弱、节点电池能量较少、温度较低、土壤水分变化慢,减少节点收发频度,实现节点能量长期有效。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生产生活中,移动机械臂凭借其灵活的操作能力,广阔的应用领域以及强大的功能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移动机械臂系统是典型的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动力学
随着传感器制造技术和传感器集成系统的不断发展,图像融合已成为数据融合、图像处理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方向。图像融合初次使用在遥感图像的融合上。在上世纪90年
在大多数中型热电厂的运行管理系统中,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存储与管理是运行管理的关键问题。数据的多元化,格式的不统一,信号非标准化等问题是阻碍运行管理系统实时准确地从设备获取数据的障碍与瓶颈。此类问题在中小型的化工等过程控制工业也广泛存在,这些问题给中型热电厂等中小型企业的统一管理与监控带来了诸多困难。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大都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设备与仪表,对不同格式和协议的数据进行采集和传输。
近些年来,随着控制理论、数字信号处理和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以其性能优越、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及良好的动、静态特性还有转动惯量低等特点,成为工业生产中应用前景最广阔的电机。然而,PMSM控制却由于其三相绕组转速、电流的非线性耦合和转矩方程的非线性而变成一个复杂的问题,因此从电机的非线性问题开始研究,实现PMSM的高性能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背景下,反步法有
牵引传动系统故障诊断是保障铁道机车安全经济运行的难点。由于工作环境恶劣、负载变化频繁,同时受空间限制、动力作用等因素影响,机车齿轮点蚀、磨损、断齿等故障时有发生。
血氧饱和度的准确测量对于病人呼吸功能监测非常重要。基于这种原因,本文设计了一款血氧饱和度检测模块,该模块能对人体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测量。   当前血氧饱和度检测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身份验证可以说无处不在,并且与日俱增。而传统的身份认证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生物特征是人的内在属性,因此成为身份验证的最理想依据。人脸识别与指纹、声音
电网的高效、低碳、安全运行一直是推动电力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发输配整个电力系统通常是按峰荷来设计的,平均利用率均不高。智能电网具有“低碳、高效、安全、互动、可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陆地上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与资源问题日趋尖锐。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海洋。但是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多变,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装备起来的船舶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面临着从传统的交互方式向感知型和友好型交互方式的发展。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方式具有自然性、直观性、语义丰富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手语翻译、机器人控制、体感游戏以及康复系统等领域。本文采用特征融合分别对静态和动态手势识别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手势识别中常用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算法的原理、各种算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实验验证,为手势识别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