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校园形态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88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旨在建立认识与分析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校园形态的理论框架,挖掘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校园形态的历史成因,归纳梳理其校园建筑形式与规划格局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和“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性问题,为与之相关的更深入的研究打下资料基础。研究从相关人物言论和文件出版物中整理线索,探究大学“传统复兴”校园形态的发展动因。从单体校园建筑形式和整体校园规划布局两方面切入,汇总整理校园建筑及规划设计的历史图文资料及现状研究成果,归纳了其中的共有规律与矛盾差异,进一步探究了其规律与矛盾背后的成因。文章结构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传统复兴在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兴起的历史背景。研究发现,“传统复兴”之风在大学校园中的兴盛来自中西双方势力推动。校址内外既有传统的空间形式与格局,也对大学校园形态的“传统复兴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部分,讲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单体建筑形式的传统复兴。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式大学校园建筑形式,总体上呈现出折衷化、复古化两种主要倾向,并表现为由折衷走向复古的演变趋势,在不同地区还融合了一定的地域性特征。传统建筑形式与新建筑的功能空间与结构材料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矛盾性;第三部分,讲中国近代大学校园总体规划布局的传统复兴。中国近代传统复兴式校园规划布局,主要受美国Mall式校园结构和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结构两种原型影响。塔、亭、廊、桥、辟雍、牌坊等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也在其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以建筑方位、朝向、数量、装饰、色彩、名称做规定以反映传统文化的象征手法也被运用;第四部分,讲近代建筑师对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传统复兴”化发展所做的贡献,尤其以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为代表。许多近代建筑师结合中西建筑及规划设计思想,对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传统复兴形态做了形式上的创新,技术上的革新,以及经验和理论上的总结与升华。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形态的“传统复兴”,在历史视角下,顺应了时代发展,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在当代视角下,纪录了大学校园的历史,是中国宝贵的近代建筑文化遗产。
其他文献
空间管制是政府为了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空间政策为手段,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分类控制与引导的过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无序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滨海区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心理感受。随着游憩的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滨海游憩空间作为城市滨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旅游休闲的活
学位
现代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能源消耗的日益增加,这使得节能减排工作迫在眉睫。我国现阶段既有多层住宅存量较大,且多为不节能建筑,这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持续聚积、用地紧张不断加剧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空间集约化组织的趋势在我国越来越明显,加之现代城市生活的多样性需求,使得城市
随着世界范围内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面向老龄化社会为特征的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等实践活动及研究工作得到管理部门、专业设计及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一方面,政府要求增加城
伴随全球化发展,交通对于经济社会活动交流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在速度成为出行最主要价值取向的情况下,高速铁路以其快速、安全、舒适的特点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而高速
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措施。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丰富,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等等众多领域。然而,各种领域的计划、安排最终都必须通过空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等多方面发展不平衡的根源,使得我国小城镇在实现合理的城镇化进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承
文化是特定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审美方式、思维方式、规范以及其行事方式等;而亚文化是指按照价值体系和社会势力的差异进行划分的区别于主流文化的“子文化”。在日
技术、经济、社会的进步导致了高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高层建筑给现代化的城市带来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在适应新的时代的需要,为人类创造了更大的经济、社会和城市景观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