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CRWN3蛋白参与R0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过程的分子机理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kao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通常是指由甲基转移酶催化的胞嘧啶环上的甲基修饰,形成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eC)。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修饰在胚乳基因印记、转座子运动、转基因沉默以及mRNA加工过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DNA甲基化过程相反,高等生物体内还存在着一个拮抗DNA甲基化的过程,被称为DNA去甲基化(DNA demethylation)。DNA去甲基化在调控沉默基因的激活和染色体的解聚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拟南芥,目前被公认的DNA去甲基化作用是通过DNA糖基化酶/裂合酶(DNA glycosylase/lyase)介导的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过程来完成,涉及的蛋白因子包括ROS1(Repressor of Silencing 1),DME(DEMETER),DML2(DEMETER-LIKE protein 2)和DML3(DEMETER-LIKE protein 3)。ROS1的主要作用是在特定位点上去除由siRNA介导的DNA甲基化途径(RNA-dependent DNA methylation,RdDM)产生的 DNA 甲基化,拮抗由于过度DNA 甲基化造成的基因沉默。研究发现,ROS1的去甲基化功能需要一系列蛋白因子参与,创造出一种合适的染色质环境,从而暴露出甲基化的DNA位点,使ROS1及相关因子能够结合上去执行去甲基化作用。为了鉴定新的参与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过程的蛋白因子,完善DNA去甲基化途径,我们利用甲基化敏感酶消化-聚合酶链式反应(methylation-sensitive enzyme digestion-PCR,Chop-PCR)技术筛选与ROS1共表达(co-expression)的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用于寻找与ros1-4相似、在Chr2:10591372-10592250位点上也有甲基化升高的突变体,最终筛选到了crwn3(CROWDED NUCLEI3突变体。深入研究结果表明,CRWN3与ROS1在功能上有许多类似的方面,很有可能CRWN3在种子萌发期帮助ROS1发挥去甲基化作用,从而促进染色质的解压缩。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CR WN3突变引起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CRWNs蛋白家族有四个成员,CRWN1和CRWN4被报道参与维持细胞核的尺寸;它们的突变体的细胞核形态明显变小。为了检验它们是否都参与DNA去甲基化过程,我们获得了这四个基因的单突变体。通过杂交和CRISPR/CAS9方法构建了 crwn1 crwn2,crwn2crwn3,crwn3 crwn4和crwn3 crwn1CR(crwn1是通过CRISPR/CAS9技术获得的)四种双突变体。表型观察发现,除了crwn3 crwn1CR有植株变矮的发育表型外,其余双突变体均无明显发育缺陷表型。Chop-PCR实验结果表明,CRWN基因家族的四个单突变体中,只有crwn3突变体具有类似ros1-4的超甲基化表型,说明CRWN3可能已经特化成为协助ROS1执行去甲基化功能的蛋白。RT-PCR实验结果表明,crwn3突变体中,ROS1、ROS3、IDM1、IDM2的表达量都没有明显改变,表明CRWN3参与DNA去甲基化作用并不是通过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实现的。全基因DNA甲基化测序结果表明,crwn3(3周龄幼苗)基因组包含2,557个超甲基化位点(hypermethylation loci);其中,与ros1-4突变体重合的超甲基化位点共有1,082个,并且几个重合的超甲基化位点已经被Chop-PCR所验证,表明了CRWN3和ROS1之间功能上的相关性。此外,crwn3与nrpd1和rdm1的双突变体crwn3 nrpd1和crwn3 rdm1在一些位点几乎完全丢失了由CRWN3突变引起的超甲基化,表明CRWN3的作用位点与RdDM途径的作用位点有一定的重合。然而,与ROS1拮抗基因沉默(anti-silencing)的功能不同,当C24-LUC/Col-0(其遗传背景已经被代换成Col-0)中引入crwn3突变后,其LUC荧光强度和卡那霉素抗性与C24-LUC/Col-0非常相似,表明CRWN3并不像ROS1一样具有拮抗转基因沉默的功能。2.CRWN3与ROS1的关系为了深入探索crwn3突变体甲基化升高的原因及CRWN3与ROS1的关系,我们构建了 crwn3 ros1双突变体。Chop-PCR实验结果表明,双突变体在Chr1:13,477,554-13,477,896位点上呈现出比单突变体更高的甲基化水平;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测序结果表明,crwn3 ros1双突变体中大量超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各个单突变体,尤其表现在这些位点的甲基化向双侧或单侧扩散,但超甲基化位点总数并没有显著变化,表明CRWN3与ROS1确实在同一个遗传途径里,CRWN3的主要功能是协助ROS1阻止甲基化位点在染色体上的扩散。考虑到CRWN3是ROS1的共表达基因,而且在DNA去甲基化方面与ROS1的功能相关,我们推测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基因表达调控关系或蛋白相互作用。RT-PCR实验结果表明,crwn3突变体中与DNA去甲基化有关的重要基因(如ROS1、ROS3、IDM1、IDM2)的表达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CRWN3突变引起甲基化水平升高不是通过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而实现的。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Y2H)实验结果表明,CRWN3的N端(CRWN3-N)与ROS1的N端(ROS1-N)有较强的蛋白相互作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实验也验证了 CRWN3-N与ROS1-N的互作关系,并且发现互作发生在细胞核内。萤火虫荧光素酶互补成像(firefly luciferase complementation imaging,LCI)实验再次验证了CRWN3与ROS1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了 CRWN3与ROS1很可能通过直接蛋白相互作用而形成蛋白复合体,共同发挥DNA去甲基化作用。3.CRWN3与ROS1在种子萌发期共同促进染色质解压缩前人的研究表明,在种子萌发初期(第2-5天),ROS1能够活跃地降低5S rDNA上的甲基化水平并促进此串联重复区段的染色质解压缩,暗示了 ROS1在染色体解压缩方面的重要作用。Southern blot结果表明,与ros1突变体相似,萌发期的crwn3单突变体和crwn3 ros1双突变体中,5S rDNA的去甲基化程度被削弱,表明了CRWN3与ROS1一起共同促进5S rDNA的去甲基化。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实验结果显示,5S和45S rDNA在萌发期的crwn3 ros1双突变体中的解压缩被明显削弱,表明CRWN3和ROS1在种子萌发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5S和45S rDNA区段的解压缩。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实验结果表明,crwn3 ros1双突变体中5S和45S rDNA启动子上的组蛋白H3K9me2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这可能与它们的DNA甲基化水平较高和染色质紧密压缩有关。此外,另一个ChIP实验结果表明,CRWN3突变造成ROS1对部分靶位点的结合能力减弱,说明ROS1在特定目标位点的结合需要CRWN3的协助。ABI3(ABSCISIC ACID-INSENSITIVE 3)被报道在种子成熟过程中促进染色质的紧密压缩。通过Y2H实验,我们发现CRWN3与ABI3也存在直接蛋白相互作用。我们在野生型(Col-0)中检测了种子萌发初期ABI3、CRWN3、ROS1的表达量,结果表明ABI3的表达量自种子萌发开始呈持续下降趋势,而ROS1的表达量呈现出急剧升高的趋势,在第4天达到高峰;CRWN3的表达量则呈现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crwn3 ros1双突变体中ABI3的表达量在萌发初期本底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各个单突变体,且随着时间延长表达下降的速度减慢。这些结果表明,CRWN3和ROS1很可能协同作用,拮抗ABI3的效应,共同促进这一时期的染色质解压缩。crwn3 ros1双突变体在正常萌发条件下表现出萌发速度明显减慢的表型;而外源施加ABA则强烈抑制它的萌发,暗示了双突变体内ABA含量可能升高。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LC-MS)技术检测ABA含量的实验表明,双突变体内的ABA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和单突变体,表明CR WN3和ROS1双突变会以某种方式促进ABA合成量的增加。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CRWN3在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过程中的作用,发现CRWN3很可能与ROS1在体内形成蛋白复合体,阻止甲基化位点在染色体上的扩散。此外,此复合体也发挥着促进种子萌发时期5S和45S rDNA区段染色质的去甲基化和解压缩的作用。所有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ROS1介导的DNA去甲基化过程分子机理的认识。
其他文献
RNA解螺旋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中,能够通过结合水解NTPs获得能量,进而实现双链核酸解旋或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结构重塑。DExH/D-box RNA解螺旋酶作为RNA解螺旋酶中最大的家族成员在各种涉及RNA的细胞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mRNA前体剪切、mRNA输出、核糖体生成及翻译起始、RNA降解等。众所周知,RNA解螺旋酶的解螺旋特征是其重塑RNA蛋白复合体,以及发挥生物生化功能的重要基础。目前
植物的不定根通常在刺激下形成,具有扩大吸收面积、增强固着和支持植物的功能,其发生过程受到多种内源及外源因子的影响,例如生长素、损伤、光照和重力等。甲烷(methane,CH4)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和温室气体,然而近些年来,CH4参与动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物学功能被发现,并得到广泛的关注。有研究利用富甲烷水(methane rich water,MRW)模拟氢气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学效应,发现其可
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OM)含碳总量高于大气和植被系统的总和,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变化敏感。同时土壤有机碳(SOC)能够固持养分离子而促进植物生长,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控制陆地生态系统污染物迁移,提升土壤地力,保护水体质量。虽然SOC在陆地生态进化过程和人类生产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SOC的固存机制的认知仍有一定欠缺。根据SOC的形成和来源,其主要受有机碳组分、矿物组分、微
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ds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已经作为反向遗传学研究工具广泛地应用于昆虫学研究中,而且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应该可以广泛用于作物保护中的害虫防治。RNA干扰(RNAi)的实现需要靶标细胞将dsRNA吸收后通过Dicer酶加工成小干扰RNA(siRNA),siRNA再与Argonaute等蛋白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通过siRNA的
锰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微量元素,参与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代谢过程,例如光合作用、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调节多种酶活性、氧化胁迫等。锰的化学性质活泼,在环境中有多种价态,其中最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是二价的锰离子。土壤的pH值是影响锰有效性的最大因素,在碱性土壤中锰缺乏问题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子。因此深入探讨植物对营养元素锰的吸收、转运及内平衡机制,特别是植物在缺锰环境下的适应机理和植物锰营养效率
杂草稻(weedy rice,Oryza sativa L.f.spontanea)和栽培水稻同属于稻属和稻种,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危害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稻田三大恶性杂草之一。杂草稻成为稻田杂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其早熟的特性,能够确保其在收获前早落或早枯,逃脱人工收获而进入土壤种子库,实现其在农田中持续危害。但杂草稻早熟的时间进程及其形成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本文以扬州、泰州、茂名和丹东地区的杂
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母猪繁殖障碍、肠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等。PCVD自二十世纪末爆发以来,在全球广泛发生与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遗传距离P值≧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作为定居固着生物需要进化出更为精巧的适应性机制以提高它们抵御不同环境胁迫(如病菌侵入、养肥缺乏、干旱等)的能力。植物对这些环境挑战的进化适应之一是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真菌形成共生的相互作用。菌根共生的主要优势在于营养物质的获取:菌根真菌能够促进宿主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尤其是磷素和氮素营养的吸收,而作为回报,宿主植株给菌根真菌
梨品种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是形成不同性状表型的重要基础。为全面解析不同梨品种资源的遗传差异,筛选与重要性状关联的遗传变异和重要基因,服务于梨的分子育种,本研究利用基因组学研究手段,从梨的基因组DNA、叶绿体和线粒体DNA、以及表达序列变异等不同层面揭示了梨的遗传差异。第一,通过对312份砂梨品种资源的全基因组重测序,共获得1,273,308个SNP位点;基于梨的群体结构、主成分分析、进化树构建
盐胁迫是植物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自我保护机制。植物可以通过感受盐胁迫刺激并传递信号,进而启动下游一系列基因去适应盐胁迫。细胞壁是植物细胞外围的厚壁,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然而,关于植物在受到外界胁迫时细胞壁作用的研究却非常少。虽然有研究表明,纤维素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半纤维素、果胶等其他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