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污水管网是城市污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污水管网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的过程中,管网内的污水水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基于此,以管网中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管道的循环流动研究了水质变化规律,分析探讨了不同种类碳源的变化并研究了管道生物膜的基本特性,对悬浮物浓度及其粒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研究了不同流速对水质变化的影响,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的预测提供一定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在30m3/h,0.53m/s,充满度0.5,坡度3‰的水力条件下循环流动6h,物理沉积和生物降解对不同组分均有一定去除作用,其中,总有机物(TCOD)的去除率为10.79%,物理沉积和生物降解作用对T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68.85%、31.15%;而氮类污染物的去除率为11.15%,物理沉积和生物降解作用各占约50%,生物降解引起的氮类污染物的变化主要是水中有机氮转化为NH3-N,以及反硝化作用造成的NO3-N转变为N2;总磷的变化相对较小,与管道内相对稳定的缺氧环境有关。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污水输送过程中有机物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快速易生物降解有机物、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得到一定的去除,但挥发性脂肪酸特别是乙酸则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发生水解酸化所致。为了进一步掌握管道中污水的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微电极、扫描电镜和PCR-DGGE技术对不同时期的管道生物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污水管道中的生物膜平均厚度为1094μm,其表面具有不同的孔隙率,且生物组分较为丰富。污水管道的悬浮颗粒物粒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的水力冲刷作用下,粒径中值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粒径中值超过21μm的情况下悬浮物更容易发生沉积。论文同时研究了不同流速对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较小时污染物的去除率相对较大,这与较低流速条件下微生物作用明显,且悬浮颗粒物更易发生沉积有关。随着流速的增加,物理沉积和生物降解作用对污染物去除的效果均有所减弱,其中生物降解作用相对于物理沉积作用有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