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住区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要素,是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我国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存的新时期,作为城市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郊区住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区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要素,是人类居住活动的主要物质载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我国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存的新时期,作为城市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郊区住区在城市内部推力和外部引力作用下迅速发展演变。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最优化,但在大城市郊区住区开发运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经济效益的过分关注,郊区住区营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战略考虑,因而在社会、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出现了种种失衡现象。针对上述情况,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优化角度探讨大城市郊区住区营建的调控策略成为本文的根本落脚点。论文从城市住区规划理论及城市郊区住区建设实践的视角切入,结合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及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理论,采用了层层剥离、逐步递进的技术路线。文章首先对我国大城市郊区住区营建的综合背景进行剖析,通过对其形成发展的动力因素的探索,充分认识其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揭示了当前我国大城市郊区住区营建的现状问题;然后建构了新时期我国大城市郊区住区营建的目标体系;最后在以上背景研究—现状分析—目标建构的基础上引出文章主体:大城市郊区住区营建的调控策略。具体提出了较为可行的郊区住区营建的技术调控措施,并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郊区住区营建的制度环境建设。文章力求从理论及实证双方对郊区住区营建的宏观政策制定与改革、城市规划管理和设计提供依据,促进目前我国大城市郊区住区的合理营建并引导其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外部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居住外环境设计实例,但是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特
纸马是中国民间漫长信仰实践的产物。约自两宋时期至二十世纪初,人们对纸马的使用至少持续了9个世纪。此后,随着社会文明的更迭,纸马才逐渐从国人的生活中淡出。 本文选择以
本文从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表现主义”出发,通过分析表现主义美学在西方现代艺术和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出当代西方建筑中的多元化、先锋性、反理性等各种倾向背后的美学动因
该文以实践为契机,通过城市形态理论的学习,以城市形态、城市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整体、地区、文化等观念来认识、研究城市景观.一方面强调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动态性;另一方
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简称IBA,是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推光式改造”之后在城市改造方面的一次谨慎和批判的尝试,主题是“内城作为居住场所”。它试图建设近人尺度的高艺术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地区逐渐成为经济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区域,同时也是用地矛盾最为集中、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由于我国城市地域长期以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调整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的农业园区建设实践。农业园区的规划工作由于自身较强的学科交叉特性以及技术规范的缺乏,导致规划成果形
当今,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历史文化遗产景点成为人们旅游热点。如何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以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载体城市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深
近年来全球性的生态和能源危机让全世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人类的生存岌岌可危。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界各国相继开始研究并探索绿色建筑,以此来应对日渐加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
主题是空间创作的灵魂,是设计中的重要依据.在追求卓越的空间品质的今天,象征精神内涵的主题设计显得尤为必要.现代酒店的设计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配套化的服务,从为人提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