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初探——泰山与泰安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旅游业作为一种产业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历史文化遗产景点成为人们旅游热点。如何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以及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载体城市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及其脚下城市泰安为例,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进一步又带动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应以不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而且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遗产地的保护提供了资金,这样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保持一种互动和谐关系,促使资源永续利用。
其他文献
构成体系自在包豪斯时期基本形成以来,已经在和设计相关的诸多领域的基础理论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建筑设计也不例外.由于构成思维深埋于建筑师的思想之中,所以在当代许多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弊端,认为拓展规划的社会学内涵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出路,因此,本文从“社区视域”研究小城镇,首先分析了小城镇社区的要素构成和结构,回顾了
论文主要分成以下几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首先分析当今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并结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脉络,提出该文的研究视角、内容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外部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居住外环境设计实例,但是河西走廊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特
纸马是中国民间漫长信仰实践的产物。约自两宋时期至二十世纪初,人们对纸马的使用至少持续了9个世纪。此后,随着社会文明的更迭,纸马才逐渐从国人的生活中淡出。  本文选择以
本文从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表现主义”出发,通过分析表现主义美学在西方现代艺术和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寻找出当代西方建筑中的多元化、先锋性、反理性等各种倾向背后的美学动因
该文以实践为契机,通过城市形态理论的学习,以城市形态、城市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整体、地区、文化等观念来认识、研究城市景观.一方面强调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动态性;另一方
1987年柏林国际建筑展,简称IBA,是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推光式改造”之后在城市改造方面的一次谨慎和批判的尝试,主题是“内城作为居住场所”。它试图建设近人尺度的高艺术
学位
19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地区逐渐成为经济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区域,同时也是用地矛盾最为集中、生态环境问题最突出的区域.由于我国城市地域长期以
近年来全国各地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农业产业调整的目标,进行了大量的农业园区建设实践。农业园区的规划工作由于自身较强的学科交叉特性以及技术规范的缺乏,导致规划成果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