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改善消极情景记忆 ——基于电视屏幕催眠技术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ng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催眠是一种在催眠师引导下,被催眠者注意状态暂时改变的现象。现实情境下,催眠常用于当事人或目击者对负性事件(场景)的信息回忆,而有关催眠是否可以改善消极事件(场景)记忆的相关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回忆材料、催眠指导语内容不同所造成的。当前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回忆材料(中性、负性)进行区分,并进一步探讨了负性情景材料在不同催眠暗示语作用下记忆改善的效果。实验一采用单因素两水平(效价:消极、中性)被试内设计,情景记忆的得分为因变量指标。采用源记忆范式,通过学习、再认中性图片和消极图片,探讨消极图片的情景记忆特点。结果表明,中性图片的情景记忆表现优于消极图片的情景记忆。中性图片的源记忆表现好于消极图片的源记忆表现。实验二为2(效价:中性、消极)×3(组别:电视屏幕催眠暗示组,恢复情境催眠暗示组,无催眠组)的混合实验设计,效价是组内变量,组别为组间变量。以情景记忆的得分为因变量指标。采用源记忆范式,通过学习、再认中性图片和消极图片,探讨催眠对中性图片和消极图片的情景记忆影响。结果表明,电视屏幕催眠组的消极情景记忆表现显著优于恢复情景组和无催眠组。三个组之间中性情景记忆表现差异不显著,但两个催眠组的中性情景记忆表现略优于无催眠组。在电视屏幕组、恢复情景组和无催眠组中,中性图片的情景记忆表现都显著优于消极图片的情景记忆。综上两个结果表明,中性图片的情景记忆优于消极图片的情景记忆。电视屏幕催眠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消极图片的情景记忆。综上得出,当前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情景记忆与效价的关系,并针对消极情景记忆选择电视屏幕催眠技术提供了参考。并为电视屏幕催眠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消极情景记忆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人”是儒家思想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人的自我实现,即理想人格的产生更是孟子所关注的重点。孟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继承者,通过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完善创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想人格包括圣人、君子和大丈夫。孟子身处于诸侯争霸、天下无序、相互征伐、百姓定无居所的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权利竞争中,恢复社会秩序,稳定乱世局面成为迫不急待的问题,而理想人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主体
自然主义的立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充分地阐释任何事物。也就是说自然主义的产生来源于对自然科学的效仿。自然主义心理学是在自然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主力军。自然主义心理学接受了自然主义中“本体论—形而上学承诺”与“方法论—认识论承诺”:我们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有存在于世界当中的自然实在物。这两个承诺体现在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意识研究中,就是自然主义心理学家暗自将心理
探讨人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本质问题。对于人的本质问题,又与人性的问题相关联。关于人性的讨论,在儒家哲学中同时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何为人”的问题,而“何为人”又与个体的自我实现密切相关,而儒家“成人”思想就是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继孔孟之后,荀子在儒家“成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成人”思想。然而与孔孟不同的是,除了肯定人的内在德性修养外,荀子更注重个体的后天努力。在他
婚恋、事业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主题,对此我们会用毕生去寻求答案,而著名女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在这两件事上的决策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通过心理传记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林徽因留存的诸多文字及其他相关的资料,从而发现了林徽因生命中两大悬疑性问题:其一,在事业选择上,林徽因为何一反传统文化对女性职业的固有印象,选择了建筑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二,在婚恋抉择中,面对惺惺相惜的徐志摩,林徽因为何最终选择了梁思成?本研
本研究的主题是意识现象学中的心理学道路。第一章主要阐释对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自然主义心理学、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布伦塔诺的意向心理学。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进而引出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论文的第二章立足于《现象学的心理学》文本的系统部分,是对现象学心理学的理论内容的澄清,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对现象学理论内容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经验世界
农村丧葬礼俗作为人们“事死”的生命仪式,主要是由丧礼、殡葬礼、祭礼三个部分组成,其仪式程序复杂多样,禁忌讲究繁琐严格,从初终、小殓、报丧、吊唁到送殡以及葬后的祭祀总共涉及数十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各有不同的规定,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伦理功能。本文以兰州市郊Z村的丧葬礼俗为蓝本,以具体的农村丧礼仪式为切入点,致力于深入了解农村丧葬礼俗所承载的伦理功能,发掘农村丧葬礼俗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智慧和道德情感,并探寻新
笛卡尔在其成熟作品《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一沉思中开始了他的怀疑论,论证了“我思”的确定性,并以此为阿基米德点,建立了他的整个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体系。而在怀疑论证中,怀疑的首要目标就是人类的感觉官能和由此获得的感觉观念。感觉因其具有欺骗性而被当作了怀疑的对象,它似乎不能作为可靠的形而上学知识的来源。但这样简单粗暴的结论并不能反映笛卡尔对于感觉观念的全部立场。在一些文本里笛卡尔认为包括感觉观念在内的所有
目的识别、分析某化工企业煤制甲醇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接触水平,并提出关键控制岗位。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个岗位工接触煤尘浓度超标,超标率为18.9%;11个岗位工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7个岗位工接触噪声强度超标,超标率44.4%。煤制甲醇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煤运、净化、合成、空分装置区巡检岗。结论企业需
比起与他人有关的信息,人们对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会出现一种认知偏好,我们把这种认知偏好称之为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SRE)。有许多研究己经表明,这种对自我的参照会影响注意、记忆和感知等认知机制。近些年来,随着所有权范式的提出,人们对自我参照效应的探索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比如当个体把拥有的物品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时,那么这种拥有感也会让我们产生与自我参照相一致的认知偏好,这
长时记忆提取能力指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此能力对高阶认知能力来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认知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长时记忆提取能力能否通过认知训练的方法得到提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系统的认知训练能够提升个体的长时记忆提取能力,并对其他认知能力具有一定迁移效应。但是,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情境长时记忆提取能力的研究,语义长时记忆提取能力是否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升仅有初步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