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优化我国高等学校区域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成为建设教育强国“补短板”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和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签署的部省合建协议中,重点支持14所部省合建高校建设2-3个优势学科,通过优势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优势学科和特色行业与优势产业互动提升。因此,研究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服务地方特色行业与优势产业的能力和水平,聚焦评价优势学科的社会贡献度是考察部省合建高校建设效果的重要依据,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建设研究的重要议题。优势学科作为学科发展的高水平形态,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前瞻性、特色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关注优势学科的建设,一方面,对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优势学科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对于实现优势学科资源配置等“硬环境”以及“软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贡献评价研究有利于带动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众多学者研究基础上,构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取其精华,选取符合客观实际、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指标,构建符合部省合建高校特殊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是“部省合建”政策实施动态调整的保障机制,也是激发高校自身发展的动力,为引导部省合建高校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提供借鉴。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寻求能够反映优势学科社会贡献的指标,通过德尔菲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以教育评价领域相关的专家为调研对象,检验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N大学与Z大学为评价对象,分析其在社会贡献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水平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对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进行了阐述,并从研究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阐释研究的可行性。第三章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通过收集、梳理,得出指标初始构建维度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其次,邀请相关领域的20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调查法,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家合作、社会服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再次,选取克朗巴哈信度系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检验,表明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在第三章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N大学与Z大学为评价对象,对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两所高校优势学科在社会贡献的现实状态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为对策建议。根据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部省合建高校优势学科社会贡献能力的举措:第一,制定优势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创新人才;第三,加强人才引进培育,建设一支适应“本土”优势学科发展的学科队伍;第四,优化科研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五,加快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社会服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