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特征研究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shuguang_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1955-2004年314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AR/NCEP高度场、风场、海平面气压场、比湿、地面气压以及NOAA重构的太平洋SST资料,对我国近50a来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年内非均匀性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并对我国东部夏季极端强降水事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1)中国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平均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江淮北部、湖南、四川西南部、西藏及新疆西部同其它区域的反向变化特征是中国年极端强降水事件异常的主要空间模态;而各区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趋势变化及突变特征存在很大差异。 (2)中国年极端强降水事件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平均空间自西北部向东南部表现为“低-高-低”的分布特点:而各区域集中度与集中期的变化特征差异明显:另外年极端强降水事件越集中,则年降水越少,反之亦然,而集中期同年降水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3)前冬赤道中东太平洋是影响华北夏季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关键区,在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暖年,同期冬季和后期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异常上升气流,使得中东太平洋地区表现为异常强的哈得莱环流,强迫500hpa高度场表现为PNA遥相关型,而后期夏季表现为WP遥相关型,这样从冬季到后期夏季西太平洋高压强度增强,面积增大,西伸边界越西,而后期夏季我国华北地区处于偏南风同偏北风交汇处,易出现极端强降水事件;反之亦然。 (4)前冬热带西太平洋是影响东北和江南夏季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关键区,在冬季热带西太平洋异常暖年,从冬季到夏季在中低纬地区表现为异常上升气流,中高纬地区表现为异常下沉气流,而低层盛行异常偏北风,高层盛行异常偏南风,这样的反气旋性垂直环流圈会增强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而削弱后期夏季东亚夏季风强度,使得后期夏季水汽输送只到达了我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而我国东北地区由于是偏西气流,没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夏季极端强降水事件异常偏少,而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偏多,反之亦然。
其他文献
学位
利用1958~2006年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温度资料,使用奇异值分解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
2005年12月3~21日山东半岛发生了5次连续性强降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研究持续时间最长的11~15日的第3次暴雪过程。利用1小时1次的地面自动站
本文为了研究北京地区地表反照率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利用2000~2005年MODIS地表双向反照率(MOD43B3),植被指数(MOD13A2)和地表覆盖类型(MOD12Q1)资料,对北京地区地表反照率进行
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的海洋一大气相互作用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占重要地位,是影响我国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近50年来海洋、大气资料,采用了最大协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
大气中不同类型、形状、时空尺度和结构的涡旋,在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热带气旋及相关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理论中,不同尺度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
土壤湿度是表示一定深度土层的土壤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又称土壤水分含量,是衡量农业干旱的重要指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