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香港青少年打破非暴力禁忌开始活跃于香港政治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其对国家政权和民族文化的归属与认同已产生偏离。不少研究人员将此种现象归因为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推行,认为该课程的实施强化了香港青少年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的不信任与敌视,弱化了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所反映的真实国家认同现状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意义十足。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香港通识科课程目前争议最大的“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香港青少年打破非暴力禁忌开始活跃于香港政治舞台,种种迹象表明其对国家政权和民族文化的归属与认同已产生偏离。不少研究人员将此种现象归因为香港高中通识教育科的推行,认为该课程的实施强化了香港青少年对特区政府、中央政府的不信任与敌视,弱化了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所反映的真实国家认同现状及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意义十足。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香港通识科课程目前争议最大的“今日香港”、“现代中国”两个单元为核心,选定其在市面流通的且被学校较多采用的6大出版社的12本教材作为文本分析对象。在自编《国家认同量化内容分析表》基础上进行文本数据统计。文章基于11580条有效数据,描述了课本呈现的包含治理效能、制度规则、意识形态、语言、文化、历史记忆、领土主权7个要素在内的国家认同现状,并探析了其对香港青少年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文章还从课程内部、课程外部两个角度分析了教材呈现现有国家认同观的可能原因,从课程内容、课程评估、课程资料来源三个角度提出了未来可以采取的改革参考建议。文章认为:通识科教材对国家认同要素的描述既有积极客观的一面值得肯定并应继续发扬,也有消极不当的一面需要引起重视并应进行改变。从赞同性国家认同维度来看:(1)在治理效能要素方面,教材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客观、正面介绍,虽有利于学生了解国家发生的重大变化,加深国情认识;但教材对内地政府在腐败等因素上的负面刻画、对两地关系影响深远的“自由行政策”等争议问题的不当探讨、对特区政府民生问题解决不力的形象呈现,却也同时塑造了经济至上的国家发展形象,削弱了香港青少年对中央政府、特区政府的信任感,增强了对内地的敌对意识。(2)在制度规则要素方面,教材对内地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基本内容的客观介绍,虽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国家制度规则的运行方式;但其对两地制度差异的刻意强调、对“一国”这一根本核心问题强调不足、对“一国两制”实施的积极正面意义表述不足却也强化了学生对内地制度规则的排斥感、对香港制度规则的自豪感与所谓受到内地影响的不恰当维护感,加深了学生对“一国两制”的误解。(3)在意识形态要素中,教材对我国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指导思想的内容介绍虽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指导思想时代变迁的理解;但其对西方意识形态“以法达义”的法治理念宣传、间接鼓励学生以制度外的方式履行公民责任的描述,却也增加了学生激进参与社政事务及故意违法反抗特区政府、中央政府的可能性。此外,教材一方面在宣传营造西方选举式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同时片面、错误传达中央依据《基本法》按部就班推进香港普选进程的诚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一复杂政治问题的探讨;另一方面,在塑造香港是法治之都、重视人权自由的正面形象,对比刻画内地为不重视人权、打压维权人士、法治问题重重的负面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对“人大释法”等争议问题是否对香港法治、自由有影响的探讨。在学生知识不足、呈现材料具有偏向性、教师具有不中立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造成误导,削弱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感。从归属性国家认同来看:(1)在语言要素上,教材对粤语为港人母语的独特性的强调,以及对普通话与粤语之间争议、繁体字与简体字之间争议的偏颇引用,可能不利于两地的交流与融合,加深学生身份隔离感;(2)在文化要素上,教材对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两地文化同根同源的正面情感引导,则有利于学生加强在文化上对祖国的认同感;(3)在历史记忆要素上,教材对近代国家发生的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的介绍,虽有利于学生牢记中国近代耻辱岁月、磨难历程;但对两地共同参与的历史事件、难以割裂的历史情感的描述不足,对回归前影响香港市民国民身份认同的负面历史事件的高频率提及,却也可能强化学生的历史疏离感;(4)在领土主权要素上,教材对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资源分布等知识的介绍,虽有利于学生了解基本国情,但对争议领域问题缺乏历史性、主权统一性的强调,以及对分裂祖国统一的藏独分子的不恰当表述,却也可能削弱学生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义务感。文章认为:课程中这种描述现状的呈现是课程内部宏观理论层面(课程理念、科目性质、单元架构)与具体操作层面(课程评估制度、课程规划策略、课程学与教资源)等6个因素以及课程外部政府与社会历史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可以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评估方法、课程资料来源渠道的调整与优化,来改善教材中的不利因素,实现对香港青年学生的正确引导。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也日趋成熟。近年来,在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体现之一是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研究。当前各种在线教学资源平台蓬勃发展,各种类的网络教育平台百家争鸣,网络教学资源日渐丰富,与此同时,网络教学平台结合各特定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开发的重要性也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突显出来。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
汉语国际推广是我国长期坚持且巩固的对外宣传战略之一,中国文化推广和对外汉语教学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影视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利用影视资源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是促进教学技术、教学方法革新的重要手段,相比较国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注意到影视作品在对外汉语教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成熟文明的高级形态,而社区的发展则能够展现出一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本文在公园城市理念的背景下,结合当今社区规划的发展,以延吉市公园片区总体规划为例,探讨公园城市理念下社区规划的设计理念及营造策略,旨在为今后社区规划中提供新思路。本文从“公园城市”理念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重难点、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等当面出发,做了一系列具体的论证与阐述,表明我国城市化的快
能源消费总量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而出现迅猛扩张的态势,这也是资源危机与环境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环渤海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调发展等诸多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充分梳理该地区工业能耗现状及影响因素,实现工业能源消费量精准预测,对于科学制定能源双控的调整策略意义重大。首先,本研究基于能耗总量、能耗结构及能耗强度对环渤海地区工业能耗现状进行研究,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梳理并
在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以及吸收借鉴国际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颁布,其中明确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地理行动意识与行动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等关键任务,是指导学生顺应社会发展,培养其成为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环节。但如何高效培养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弘扬创新文化,努力实现颠覆性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是保持市场竞争力和提升经营业绩的关键,也是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首要环节,必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研发投入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企业创新的高低,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应该把如何提高研发投入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问题。在现代化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
本论文是一篇汉译英的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材料选自刘立波教授于2013年出版的学术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现代化论纲》,该书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及陕西师范大学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生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中国大众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思想依据和理论支撑的重要参考,也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提供历史依据。全书共包含九个章节,分别
柠檬酸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国柠檬酸产量巨大。柠檬酸通过化学转化得到丙酮二羧酸二甲酯,是一种独特的生物基原料,以此为起点,本文制备了三个系列的柠檬酸基高玻璃转化温度聚酯材料,即可再生半芳香族热塑性聚酯,紫外光固化交联材料,可重复加工的生物基类玻璃体高分子(Vitrimer)材料。1、以天然柠檬酸和肉桂醛为原料合成了芳香族单体2,3-二苯基-对苯二甲酸二乙酯(DDB),通过该单体与常见的可再生二元醇进
特殊教育事业的长期发展离不开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然而,现实工作中特殊教育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不足、职业成就感低等原因,职业激情逐渐减退、职业认同感降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致使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中人才的流失。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负担重、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多、专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其职业压力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而严重的职业压力是造成低职业认同的重要原因。此外,由
农业用水约占我国用水总量的62%,且随着气候、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变化,我国农业用水结构正发生巨大改变。如何科学分析变化环境下的农业用水规律,精确预测农业需用水量,对深入揭示变化环境下的农业用水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水量分配与灌溉方案,保证农业灌溉和高质量粮食生产,促进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汉平原为背景,通过实地试验监测、数学建模、情景分析、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尺度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