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苄基环十二酮肟酯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s198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环十二酮为原料,经过α-苄基取代反应生成中间体α-苄基环十二酮,接着与NH<,2>OH作用成肟,最后酯化合成目标化合物α-苄基环十二酮肟酯衍生物。 根据所设计的路线合成了2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α-苄基环十二酮肟酯类化合物,结构通式见下图。所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均经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确证,同时对α-苄基环十二酮肟作了单晶培养,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确证了其化学结构和肟基的构型为Z<*>。 对所有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了除草活性测定,生测结果显示BWZ14在浓度为100 mg/L和1mg/L时对马唐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2.70%和54.98%,BWZ24为-7.39%和-2.11%,对照药剂2,4-D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00%和100%;BWZ05在浓度为100 mg/L和1 mg/L时对苘麻的抑制率分别达到47.65%和41.54%,BWZ06达到-11.02%和-24.48%,BWZ14达到85.04%和81.91%,对照药剂2,4-D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00%和100%。BWZ14和2,4-D对马唐的K<,50>值分别为0.4895和0.0897 mg/L:BWZ14和2,4-D对苘麻的IC<,90>值分别为1.8998和0.6418 mg/L。以上结果说明,化合物BWZ05和BWZ14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但都不如2,4-D的活性好,BWZ06和BWZ24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我们通过环十二酮的溴化以及与四氢吡咯的加成消除分别得到中间体α-溴代环十二酮和1-(N-四氢吡咯基).环十二-1-烯,然后通过烯胺的烷基化合成了1,1-双环十二-2,2-二酮的脱水关环产物2,3,4,5-双(邻-1,10-亚癸基)呋喃,化学结构经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质谱鉴定,通过分析NMR特征并与1,2-二取代.环十二烯、2,3,4,5-双(邻-1,10-亚癸基)二氢吡嗪的已知构象比较,初步推测了其构象。
其他文献
本文对Cns2-(n=6-18)团簇、CnAl2+(n=1-8)团簇以及HCnSi+(n=1-10)团簇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应用分子图形学,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密度泛函B3LYP/6-311G*(B3LYP/
碳基材料由于其成本低、电位窗口宽、化学惰性以及电催化活性优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催化和电分析领域。近些年,由于具有灵敏性高、选择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响应快、可现场检测等优点,基于微纳米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本工作立足于碳纸(CP)和碳纳米管(CNT)等廉价易得的碳材料,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改性或功能化,制备了不同功能化的微纳米级碳基材料,对所制备的碳基材料进行系统表征和
学位
由于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价廉、无污染等特点,使其在生物学和环境分析等领域逐步得到了应用。但是如何增加抗体或抗原的吸附量,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重现性
伪装涂层是以制备与叶片具有相似光谱性能的涂层为目的,对抗高光谱遥感探测,对战场目标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绿色植被叶片的反射光谱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总结
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合成是分析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由于其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可实现原位、实时快速分析、以及对样品无损等突出优点,对各种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识别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在工业、农业、医药学、考古学、矿物学、环境检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荧光探针在活体样品以及活细胞中的分析检测中的应用,使荧光探针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以硫杂杯[4]芳烃作为结构平台,选取了喹啉、香豆
本文综述了当前临床上恶性肿瘤的诊断手段、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及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方向,并从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领域两大方面对蝶呤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建立了
本论文报导了胂叶立德与一系列含氟缺电子烯烃的反应,提供了一种含氟二氢呋喃及含氟环丙烷的高立体选择性合成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部分 1、β,β-二(三氟甲基乙
瓜环是一类拥有刚性疏水性空腔以及由环绕羰基氧原子够成的亲水性端口的新型大环主体化合物。在主客体化学、配位化学、分子识别、分子自组装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锍盐作为有机合成的中间产物,可以进行亲核取代反应、硫叶立德反应和消除反应。尤其在碱性条件下,与含有缺电子的碳碳双键、醛、酮、亚胺等反应合成三元环有机物,三元化合物是构建天然产物和具有生物活性的农药试剂常见的模块。在药物化学中,锍盐不仅能够合
首次合成了具有不同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的4种苯胺基亚胺铬配合物(ArN=CH-5-X-CHNAr)CrCl(Ar=苯基,X=H,1;Ar=2,6-二甲基苯基,X=H,2;Ar=2,6-二异丙基苯基,X=H,3;Ar=2,6-二甲基苯基,X=NO,4)。
有机电致发光是在有机薄膜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而发展起来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或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一般结构是在金属阴极和透明阳极之间夹一层有机电致发光介质。在电极间施加一定的电压后,这层发光介质就会发光。相对于其他平板显示技术而言,OLED具有主动发光、低功耗、重量轻、高效率和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成为国际上竞争得最激烈的前沿科学领域之一。有机电致发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全色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