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时存在室内或室间传导的延缓,影响了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协调性,导致了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恶化及临床死亡率的增高。近年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的接受,许多临床研究也已经显示CRT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与传统起搏技术相比,CRT治疗的关键技术是引入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导线,有实验显示心外膜刺激可引起心室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和传导延缓,因此有人怀疑基于心外膜起搏的CRT治疗可能具有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本研究观察了心室不同位点起搏时心电图上心肌复极标志的变化,了解以双心室起搏技术为核心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心肌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2001年2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心脏起搏中心接受CRT植入的患者48例,在起搏器植入后1周内及12周、24周随访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每次随访时分别将起搏器分别程控为无起搏、右心室内膜下起搏(RV-EndoP)、左心室外膜起搏(LV-EpiP)及双心室同步起搏(BivP)四种不同状态并记录心电图。由心电生理专业人员阅读不同起搏位点时的以下指标:(1)QRS时限;(2)QT间期;(3)JT间期;(4)QTd时限;(5)Tp-E时限;QTc、JTc时限用Bazett公式(Q-Tc=实测Q-T/(R-R)1/2)进行矫正。结果:1.术后1周资料显示,48例患者术前的QRS波时限为151±12.5ms;BivP后QRS时限明显缩短,为129.6±15.8ms;RV-EndoP起搏为168.7±20.5ms,LV-EpiP起搏为172.6±24.3ms,其QRS时限均较基线有所延长。与基线状况相比,BivP起搏并未引起QTc、JTC、QTd、TP-E的明显延长(P>0.05);而RV-EndoP、LV-EpiP起搏导致QTc、JTc、QTd、Tp-E均有明显延长,尤以左心室心外膜下起搏延长明显,与基线资料相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2.随访12、24周结果显示,与植入后1周获得参数相比较,除24周随访时QTc减少外,其余各参数不论在右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状态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可明显延长心肌复极离散指标;双心室同步起搏可减少由单纯左心室外膜起搏引起的复极离散度的增大,CRT治疗整体上并未引起心肌复极离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