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弹性的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pj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改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超声科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并根据是否存在血管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分为两个亚组,病例组A(32例)和病例组B(28例)。病例组A为不存在血管并发症者,病例组B为存在血管并发症者。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由专门的眼科医生通过眼底镜检查进行诊断,以国际临床分类法作为统一标准。 ②糖尿病肾脏病变:尿白蛋白定量>20μg/min或白蛋白/肌酐值≥30mg/g;或血肌酐≥130μmol/L(女性)、≥150μmol/L(男性)。 ③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己诊断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史等,CT提示脑梗死病灶;外周血管病变,问歇性跛行、疼痛、严重供血不足致坏疽,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排除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引起血管病变。同期门诊58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记录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血压、心率、体重指数,以及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超声检查仪器:Siemens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配有VVI分析软件,选择15L8线振探头,探头频率8.0~14.0MHz。受检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颈部,脸朝向检查对侧,平静呼吸,连接心电图。对被检查者颈动脉进行自上而下的横向和纵向扫查,选取清晰的颈动脉分叉水平以下2cm处短轴切面,确认此处无斑块形成,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嘱患者屏住呼吸,采集连续三个心动周期的二维动态灰阶图像,储存以待分析。回放录像,进入速度向量成像自动分析软件,将图像定帧在心电图T波位置,手工逐点描记管壁内膜,均匀标记24个点,在每2个标记点中间自动添加3个取样点为96个小的节段,参照点置于管腔中心。在速度向量成像自动分析软件提供的分析图中分别测量管壁6个节段(前外侧壁、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的速度达峰时间、最大速度、最大应变和最大应变率。超声心动图Simpsons双平面法计算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所有指标均取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结果: 病例组A、病例组B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血压、心率、体重指数、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经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病例组A的IMT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A与病例组B的IMT亦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与病例组B的IMT有显著差异(P<0.05)。病例组A和病例组B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A与病例组B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病例组A、病例组B各节段间的速度达峰时间、最大应变和最大应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病例组A和病例组B的部分节段间的最大速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壁、前外侧壁、后外侧壁高于后壁、后内侧壁、前内侧壁。对照组、病例组A、病例组B对应各节段的速度达峰时间、最大速度、最大应变、最大应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是一种新的检查技术,具有检查方便、无创、可重复检查、时间和空间分辨力高等优点,可以用来评价大动脉弹性,并能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出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的改变,利于临床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对于预防和延迟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synthase,Ts)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TS表达作为胃癌患者判断预后和化疗敏感性指标的价值。 方法:(1)标本收集及分组:收集温州医
目的:探讨祛浊化瘀药对尿酸盐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症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祛浊化瘀中药干预人中性粒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Ts表达,Western
本文就我院两年多来对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将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
目的:通过对贵阳市云岩区中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了解中老年人对中医适宜技术的认知现状,为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及科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抽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贵阳市云岩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Ⅱ/R)后肺损伤的影响,从肠缺血再灌注后炎症调控以及肠黏膜屏障等角度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围术期营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1.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