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为开批判性思维之先河者的马克思,以其学者的智慧和革命家的气魄,通过辩证地扬弃“神秘形式”的辩证法,开创性地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从而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大旗。
一方面,他高屋建瓴于理论观念,明确地将批判性和革命性界定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从而在理论观念上开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源头基础;另一方面,他倾注毕生精力于实践观念的变革,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穿透于所有可能涉及的具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超越时代的批判性成果,表现出其历史的巨大张力。
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着重点在于否定一个旧世界、打破一个旧世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在并不偏废对其肯定的方面理解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其“否定的”方面理解;二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存在论分析时,在并不偏废对其永恒性方面理解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其“暂时性”方面理解;三是它不仅不排斥建设性思维,而且还内蕴着丰富的建设性思维。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它在否定着什么的时候,总是会伴随着肯定着什么;它在揭示着某种暂时性的时候,总是会寄托着某种永恒性的理想。一句话,它在批判着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内蕴着要建设什么。以马克思最著名的元典之一,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特征。在“提纲”中,马克思画龙点睛浓缩式地表达了有关于“七大问题”的批判性意见,同时又或显或隐地作出了有关于此“七大问题”的建设性探讨。
列宁、毛泽东开创了从批判性思维提升到建设性思维的最初转型,除了列宁以在俄国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试验新经济政策、开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毛泽东以在中国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适时转上社会主义革命轨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行动外,他们在理论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本质)进行了新的界定,并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探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揭示“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统一性”范畴的丰富内涵、总体趋势、存在状态、辩证演化等,直接凸现出建设性思维。
特别是毛泽东,一方面作为革命家,他确实是革命了一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革命成功,都使得他“批判的和革命的”思维谋略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和发挥。另一方面作为建设者,他实际上也建设了一生,除了从精心构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往前延伸到党的创立和建设、红军的建设、根据地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抗日统一战线的建设等,也都使得他“同一性、建设性”思维智慧得到相当程度的激发和提升。如果说曾经有过的对毛泽东的研究中,主要重视了对其作为革命家的褒扬,那么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对毛泽东的研究中,应该加大对其作为建设者的肯定。至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的失误,特别是晚年所犯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也恰好从教训的角度说明了,坚持进行建设性实践和建设性思维的最初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其间会有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环境、经验和理性积累、认识和应用程度、谨慎和大胆风格等因素的制约。处理好这些因素的制约,才能坚持既定方向不动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如此的朝气勃勃,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到科学发展观,不断继承和发展,在更加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批判性思维提升到建设性思维的根本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