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变革——从批判性思维到建设性思维的最初提升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为开批判性思维之先河者的马克思,以其学者的智慧和革命家的气魄,通过辩证地扬弃“神秘形式”的辩证法,开创性地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从而树立起批判性思维的大旗。   一方面,他高屋建瓴于理论观念,明确地将批判性和革命性界定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从而在理论观念上开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源头基础;另一方面,他倾注毕生精力于实践观念的变革,将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穿透于所有可能涉及的具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超越时代的批判性成果,表现出其历史的巨大张力。   马克思批判性思维的着重点在于否定一个旧世界、打破一个旧世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价值评价时,在并不偏废对其肯定的方面理解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其“否定的”方面理解;二是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对具体事物进行存在论分析时,在并不偏废对其永恒性方面理解的同时,更着重于对其“暂时性”方面理解;三是它不仅不排斥建设性思维,而且还内蕴着丰富的建设性思维。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它在否定着什么的时候,总是会伴随着肯定着什么;它在揭示着某种暂时性的时候,总是会寄托着某种永恒性的理想。一句话,它在批判着什么的时候,总是会内蕴着要建设什么。以马克思最著名的元典之一,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例,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特征。在“提纲”中,马克思画龙点睛浓缩式地表达了有关于“七大问题”的批判性意见,同时又或显或隐地作出了有关于此“七大问题”的建设性探讨。   列宁、毛泽东开创了从批判性思维提升到建设性思维的最初转型,除了列宁以在俄国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试验新经济政策、开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毛泽东以在中国开创新民主主义革命、适时转上社会主义革命轨道、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实践行动外,他们在理论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本质)进行了新的界定,并进行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探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揭示“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统一性”范畴的丰富内涵、总体趋势、存在状态、辩证演化等,直接凸现出建设性思维。   特别是毛泽东,一方面作为革命家,他确实是革命了一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革命成功,都使得他“批判的和革命的”思维谋略得到淋漓尽致的应用和发挥。另一方面作为建设者,他实际上也建设了一生,除了从精心构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往前延伸到党的创立和建设、红军的建设、根据地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抗日统一战线的建设等,也都使得他“同一性、建设性”思维智慧得到相当程度的激发和提升。如果说曾经有过的对毛泽东的研究中,主要重视了对其作为革命家的褒扬,那么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的对毛泽东的研究中,应该加大对其作为建设者的肯定。至于他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的失误,特别是晚年所犯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也恰好从教训的角度说明了,坚持进行建设性实践和建设性思维的最初转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其间会有许多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环境、经验和理性积累、认识和应用程度、谨慎和大胆风格等因素的制约。处理好这些因素的制约,才能坚持既定方向不动摇。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如此的朝气勃勃,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到科学发展观,不断继承和发展,在更加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成了从批判性思维提升到建设性思维的根本转型。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调控人们交往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具有强制性的正式规则体系,其功能的发挥依靠的是一种强制的约束力;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文化就是指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
在考虑非计划脱网后重要负荷供能需求的基础上,文章对并网时的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进行优化调度.首先以经济调度为目标,考虑不同能源转换效率及能量
桑塔亚那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批评家和诗人。本文旨在通过对其“本质”概念的考察来重新勾勒和整理他的哲学思想,并希望以此来(一)指明“本质”概念在桑塔亚那的
土地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和重要经济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经济增长速度、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环境友好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