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社会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人才的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社会发展。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存在着多重的话语冲突和迷失,影响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发生往往表现为话语体系的转换,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课程改革的程度是以话语体系转换为基础和参照的,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的研究是理解课程改革目的、实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方式。本研究以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为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的基本思路,研究其生成和演变的深层根源,这不仅可以厘清课程改革的内涵与价值追求,而且,可以有效地把握课程改革的本质,促进课程改革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主要关注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大纲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话语体系转换,通过溯源分析,深入了解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的多重根源和作用机制,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预测课程改革新话语的发展趋势,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话语转型,深化课程改革。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与教学大纲时期存在着明显的话语体系转换;课程改革话语体系的生成、演变是与广泛的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体系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课程改革存在于特殊的话语场域之中,语境的变化必将引起课程改革话语体系的进一步嬗变,这也是理解和把握课程改革未来走向的关键。 话语分析及其相关研究的发展为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所运用的话语分析是一种“批判的”话语分析,批判话语分析突破了语用学、语义学研究的范畴,而采用一种批判的研究范式——深度剖析课程改革话语背后的社会力量和意识形态,将话语背后隐蔽着的联系和原因揭示出来。批判话语分析持有多元的立场观,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的价值取向都可能对同一话语形成不同的意义判断,话语分析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语境。话语分析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研究中,它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模式、研究立场、方法论,具有研究人员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准则以及开展研究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本研究建构了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式,并通过“批判的”方法来归纳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的特征,运用“追根溯源”的方式透析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背后的根源,这种批判的话语分析的终极目的是促进课程理解。批判话语分析是本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的研究。第一,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实现了教育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建构,阐释了教育话语分析的两个研究向度——历史向度和社会向度,确立了其研究立场——批判的立场和多元的立场,阐述了话语分析对于教育研究的意义,完成了教育话语分析研究过程的模式建构,认为话语分析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范式。第二,以新课程改革为节点,全面分析了我国从教学大纲时期到新课程标准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话语体系的转换,包括课程功能话语体系转换:由“知识”到“素养”、课程结构话语体系转换:由“分科”到“综合”、课程内容话语体系转换:由“书本知识”到“社会生活”、学习方式话语体系转换:由“接受”到“探究”、课程评价话语体系转换:由“选拔”到“发展”、课程管理话语体系转换:由“刚性”到“弹性”,转换的趋势体现了课程改革追求课程自身的科学性、追求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第三,在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阐释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的根源,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体现了社会变迁的现实需要,体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直接影响;同时,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演变受到多元权力主体不同程度的影响,体现了话语权力的纠葛;最后,课程改革话语体系转换亦受到意识形态的潜在影响,在不同时期,意识形态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话语体系的发展和转换。第四,课程改革话语体系的转换离不开社会语境,话语体系的发展与转换是与社会发展同步同向的,我国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结构、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必将导致我国课程改革话语体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人本化、信息化、协调化、现代化、综合化、国际化等话语必将成为我国课程改革话语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我国课程改革发展和课程决策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