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可视人体的中耳-咽鼓管建模和计算仿真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建立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仿真模拟咽鼓管开放后中耳通气和压力变化过程。在完成仿真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咽鼓管各生物力学参数对咽鼓管开放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方法采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1号完整头部数据集,使用Amira图像处理软件导入图像,采用Geomagic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割,形成包括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将三维模型导入Hypermesh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和分析。采用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进行结构力学计算,用Xflow流体力学软件对气体流动进行模拟和数值仿真。采用流固耦合算法,结合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对咽鼓管开放时的组织变形和中耳压力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在中耳-咽鼓管模型内设置多个压力监测点,并记录各监测点的压力变化曲线,通过对比数值仿真咽鼓管开放过程后的中耳压力变化进行功能验证。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当咽鼓管各个生物力学参数改变时,通过咽鼓管内的气流流量和粘性流动阻力的变化。结果1.本研究建立了包含咽鼓管、中耳鼓室、乳突气房、鼓膜、听小骨在内的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和中耳通气的数值仿真模型,可模拟仿真咽鼓管开放后的组织变形、及中耳压力变化过程。2.该数值仿真模型可验证咽鼓管的序贯开放机制和乳突的压力缓冲作用。3.咽鼓管各生物力学参数对咽鼓管主动开放的影响:①各咽鼓管生物力学参数中,腭帆张肌肌力大小是影响咽鼓管开放最显著的生物力学参数,其次是咽鼓管黏膜组织的弹性模量和咽鼓管软骨的弹性模量大小。②一定范围内腭帆张肌肌力越大,咽鼓管开放程度越大;超过一定范围,增加腭帆张肌肌力大小不影响咽鼓管开放程度。③腭帆提肌肌力大小对咽鼓管开放程度影响较小。④一定范围内咽鼓管管周粘膜组织弹性模量越大,咽鼓管开放程度越小;超过一定阈值,可显著阻碍咽鼓管开放。⑤一定范围内咽鼓管软骨的弹性模量越大,咽鼓管开放程度越小。⑥黏膜粘附力超过一定阈值时,可显著阻碍咽鼓管开放功能。结论本文基于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建立了完整的中耳-咽鼓管三维模型,并利用结构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咽鼓管开放过程中的组织变形和中耳压力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解剖和功能验证共同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用该模型可进一步研究咽鼓管各生物力学参数对咽鼓管开放程度的不同影响。建模和计算仿真可有助于完善对中耳通气的解剖和生理学机制的理解,可为今后中耳通气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有效靶点,或为选择治疗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大规模的癌症基因组测序表明,体细胞突变积累可能受环境暴露、组织类型以及器官或组织所处的解剖学部位的影响。现有大量数据支持这样的假说,即在健康人形态正常的细胞中,也存在癌症相关突变的累积。已有一些先期研究结果,使我们对正常组织的突变负荷及其克隆进化有所了解。但先期研究所用的器官或组织标本通常来源于不同个体,由于个体间遗传背景和生活史不同,所获结果难以比较和得出正确结论。为进一步准确解释突变与癌症发生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肿瘤,消化道肿瘤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约占我国肿瘤总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的一半,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和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都排在前五名。目前临床上用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共同的特点是敏感度低,不适合用于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导致消化道肿瘤就诊
研究背景:软骨组织缺损修复一直是整形外科临床工作的一大难点。近年来,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目前已有将组织工程软骨应用于临床的成功个案报道,其临床转化仍然需克服很多问题。目前,组织工程软骨在体转归的评估仍是以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查为金标准,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无创的动态监测手段以检测工程化组织植入后的转归。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软
食管鳞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预后较差。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为在炎症因子等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其基因组逐渐发生改变,表型体现为从增生到乳头状瘤,再到鳞癌,其中涉及到增殖-分化稳态逐渐失衡这一过程。但从食管上皮增生转变为食管鳞癌这一过程,其增殖-分化稳态发生紊乱的机制仍不清楚。食管鳞癌病人多为晚期患者,因此难以了解导致食管鳞癌早期阶段增殖-分化稳态失衡的驱动基因。目前的大鼠食管鳞癌模型建
[目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DCI)是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中医理论认为,DCI多由“肾虚血瘀,髓海不充”所致,课题组根据既往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以“补肾活血,益脑健智”为法,将菟丝子、仙灵脾、女贞子、葛根和红景天五味中药组成兔仙合剂。本课题将应用网络药理学、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以及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从生
第一部分:头颈部鳞癌预后因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题目: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STING在头颈部鳞癌中的预后价值和信号通路目的:TMEM173基因是一种先天免疫调节基因,由TMEM173编码的蛋白STING是先天免疫信号产生的重要辅助因子,作为胞质DNA的传感器,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虽然它对多种癌症的肿瘤治疗和预后都有影响,但对头颈部鳞癌(HNSC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旨在探讨TM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比较既往不同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的心电图鉴别诊断方法,最终得出一种准确率更高的两步法鉴别诊断流程;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流出道解剖毗邻部位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鉴别诊断方法及其流程。第一部分:两步法鉴别左、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背景:尽管目前已有多种用于预测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诊断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有效性和准确性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本
背景:全胃切除术被普遍认为是残胃癌的标准手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残胃次全切除术也被有选择的应用于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残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残胃癌的可行性和肿瘤学效果。方法:本研究纳入1999年0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因良性溃疡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行根治性切除的患者53例。排除发生在残胃贲门的患者,有21例患者行残胃次全切除术,24例患者行残胃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由于DLBCL在发病机制上尚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DLBCL的临床治疗仍面临巨大的挑战。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基因组是人类的第二基因组,必然会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肠道菌群是肿瘤的微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血液肿瘤发生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DLBCL患者的肠道菌群,从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或 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冠心病呈现发病年龄年轻化、病情复杂化的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冠心病最完全和最持久的治疗方式,尤其对于冠脉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等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