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农村开始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这样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将现代科学技术、资金、物力等条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发展规模经济,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形式—家庭农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此概念一出,立刻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央一号文件旨在支持和鼓励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与此同时,我国特色家庭农场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创办,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特色家庭农场在农村市场经济中独特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优势。在上述背景下,本文第一章从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基本理论出发,明晰了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定义、特殊性,并对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生成理论基础做了系统的总结。第二章笔者从现实依据、政策依据、制度依据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生成依据。第三章笔者介绍了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对当前我国特色家庭农场两种典型生成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由此延伸到当前我国家庭农场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其生产发展也存在一些障碍。第四章通过分析英国、美国、日本家庭农场完善的经营制度,借鉴其经营体制的合理性,以及其国家政策的鼓励性条款等,总结出国外家庭农场生成机制给我国家庭农场生成路径的启示。第五章在结合我国已有的家庭农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生成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特色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