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2017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行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eeding,EGVB)患者的效果,分析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二级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纳入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过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的319例患者,评价内镜下急诊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内镜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内的曲张静脉消除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及门脉血栓形成、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情况等。内镜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患者52例,非再出血患者13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首次内镜治疗时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血小板(Platelet,PLT)、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Na、K、肌酐(Creatinine,C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Dimer、Child-pugh分级,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及曲张程度,以及CT门静脉成像+三维重建等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建立回归预测模型,同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临床数据预测价值,探讨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31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7个月,在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共行内镜治疗573次,其中单纯套扎治疗114次,单纯组织黏合剂治疗102次,套扎联合组织黏合剂治疗357次。2.行急诊内镜下止血62次,止血成功率100.00%,早期再出血率15.20%。3.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消除率12.30%、显效率20.32%、有效率62.03%、无效率5.35%,食管胃静脉曲张消除率与缓解率之和为94.65%,平均治疗次数为2.09±0.18次,无效患者平均治疗次数为3.76±0.23 次。4.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81%。5.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排胶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为7.25%。6.内镜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率为27.81%。7.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内再出血组和非再出血组患者中单因素统计结果显示AST、Cr、TBIL、ALB、PT、Child-pugh分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B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为0.746,对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预测价值较高。结论:1.对于EGVB的患者,内镜下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出血,急诊止血成功率高,早期和迟发性再出血率低,有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排胶溃疡出血形成的风险,需引起重视。2.ALB、PT、AST是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ALB对于套扎和/或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为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