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癌因性疲乏是影响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改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难点,也是目前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观察具有补肾解毒作用的中药复方“黄慈颗粒”,对晚期结直肠癌拟行姑息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设计的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诊断为癌因性疲乏的晚期结直肠癌拟行姑息化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随机编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化疗联合黄慈颗粒剂,对照组应用化疗联合安慰剂,持续治疗至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进一步治疗等出组事件发生。比较两组患者:疲乏量表评分(Piper疲乏量表及BFI-C疲乏量表)、体力状况KPS评分、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中医症状量化总积分、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及其独立影响因素、理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细胞免疫、HPA轴水平),并评价黄慈颗粒剂的安全性。结果:2016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内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肿瘤科、普外科住院及门诊就诊:诊断为癌因性疲乏的晚期结直肠癌拟行姑息化疗的患者,经筛选符合入组条件患者共72例,其中64例完成随访,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2例。研究结果:(1)通过Piper疲乏量表进行多维度量表评估,治疗后Piper疲乏量表中疲乏各维度(行为、情感、躯体感觉、认知情绪)及疲乏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001)。在四个疲乏维度中,认知情绪疲乏改善最为明显(P<0.0001)。治疗组疲乏总分改善率可达100%,而对照组仅90.63%。通过BFI-C量表进行单维度量表评估,治疗组对现疲乏程度、过去24h疲乏程度、过去24h疲乏对情绪、行走、工作、与他人关系及生活乐趣的影响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治疗组现疲乏程度改善率为93.75%,而对照组仅28.13%;治疗组对过去24h疲乏程度的改善率为96.88%,而对照组仅31.25%;过去24h疲乏对生活各方面影响中,对他人关系的改善最为明显,治疗组改善率为90.63%,而对照组仅25.00%。(2)治疗组患者体力状况KPS评分改善率可达50.00%,而对照组改善率仅31.25%(P=0.02<0.05)。(3)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EORTC QLQ-C30评分中“躯体功能”(P<0.0001)“情绪功能”(P=0.0031<0.05)及“疲倦”(P<0.0001)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4)治疗组中医症状量化总积分疗效总有效率可达84.38%,对照组仅31.25%(P=0.0002<0.01)。依照“肾精亏虚、湿热蕴结证”患者的基本症状,按中医症状层次聚类分析,可分为三类:腹痛、大便粘液脓血、口苦、头晕耳鸣、小便黄、失眠、腰膝酸软;腹块拒按、肠鸣、面色萎黄、畏寒肢冷;里急后重、大便溏泻、腹胀、纳呆。(5)治疗组m 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13月,对照组m PFS为4.47月。治疗组较对照组PFS明显延长(P=0.0357<0.05,HR=0.61,95%CI:0.37-1.00),进一步应用Cox回归分析发现:治疗方式为影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23<0.05),经黄慈颗粒剂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进展风险更低(HR=0.550,95%CI:0.326-0.926)。另外,转移灶个数也是影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因素(P=0.024<0.05),存在多发转移灶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展风险更高(HR=0.588,95%CI:0.332-0.988)。(6)治疗组常见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724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但统计学未见明显差异(P>0.05)。(7)治疗前后炎症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变化并不明显(P>0.05)。(8)治疗前ATCH水平更高,而CORT水平更低(P<0.05)。进一步运用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癌因性疲乏程度与ATCH强相关,呈现明显正相关趋势(r=0.670,P<0.01);而与CORT呈弱相关(r=0.337,P<0.05)。(10)应用黄慈颗粒剂安全性良好,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血生化均分布在正常范围内,且本研究中不良反应以I度及II度为主,III度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黄慈颗粒可有效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体力状况、生活质量及临床症状,并能有效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在应用中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黄慈颗粒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机制或可与调控HPA轴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