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绩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量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优化产权配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优化不同所有制性质产权配置和优化产权权能配置两条有效路径,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缓解“外部性”问题的存在。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工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借鉴。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包括产权起源和内涵、“权利束”思想与产权的可分解性、产权形态要求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和公有产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等内容。西方产权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科斯定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产权制度变迁等内容。西方产权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实践的高度概括与系统总结。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历史条件是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和产权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应当从对新民主主义产权形态的设计和新民主主义产权政策的形成来认识新中国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国有产权的建立和土地改革的推行是其中的两项重大实践。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随后用三年多时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产权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可以从所有制性质视角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强调公有产权主体地位的认识与政策;1992年至2002年,对公有产权及其主体地位做出新解释;2002年以来,巩固和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与上述内容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也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允许非公有产权存在和发展的认识与政策;1992年至2002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产权的新论断;2002年以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产权发展的认识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可以从产权权能视角深入考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关于产权权能的认识创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企业自主权、企业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物权对产权变革的推进。关于“拨改贷”、企业承包权、租赁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债权对产权变革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国家所有权的股权化,运用股权优化产权配置。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提出了若干关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成效与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归属清晰、汉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直接成效。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启示有:客观认识公有、非公有产权各自优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物权、债权、股权及其内部权利配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把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境界。我们党适时提出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形成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新。这将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提高,有利于实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及其实践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