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oA突变作用中的变构效应及变构抑制剂开发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hoA蛋白作为一种重要的小GTP酶蛋白,在细胞内受到多种蛋白精细且复杂的调控,使其在GTP结合活性状态及GDP结合非活性状态之间相互转换,从而在细胞骨架重构、细胞侵袭迁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分子开关调控作用。最近研究表明,RhoA基因在多种恶性疾病中会发生较高频率的基因突变,但是由于RhoA蛋白结构的高度可变性、功能调控的复杂性,导致RhoA突变体功能研究进展迟缓,极大限制了RhoA突变相关疾病治疗手段的开发。除突变以外,RhoA在多种恶性实体肿瘤中亦存在异常高表达的现象,能够影响疾病进程。由于RhoA主要通过突变及异常表达参与疾病进程,因此开发出靶向突变体或野生型RhoA蛋白的特异性调节分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RhoA与底物GDP/GTP具有超强的亲和力,并且除了底物口袋外缺乏其他可供小分子结合的口袋,使其成为“难靶蛋白”,极大限制了该蛋白靶向性调节分子的开发。目前,RhoA的疾病相关突变体的功能研究以及该蛋白靶向性调节分子的开发已成为领域内的难点问题,亟需使用新的策略对该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首先以成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ATL)中最常见的RhoAC16R突变为研究对象,对RhoA的Cys16位点突变的功能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一系列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RhoAC16R突变在分子及细胞水平上均可以增强RhoA与多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GEF)的相互作用,加快GEF催化下的RhoA底物交换速率;但同时也会降低RhoA与底物GDP/GTP亲和力,削弱RhoA与下游不同效应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其最终综合性影响结果是RhoA下游信号通路被阻断,表明RhoAC16R是失活性突变。为了揭示RhoA C16R突变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又解析出RhoAC16R突变体晶体结构以及另外两种常见于ATL的RhoA突变体RhoAC16L和RhoAC16G的晶体结构,结果发现包括C16R在内的三种Cys16位点突变均可通过变构效应引起远端的功能性调控区域switch I和switch II发生较大构象变化,并增大底物结合口袋以及破坏与底物GDP/GTP之间的氢键作用,从而在结构上揭示了RhoAC16R突变对RhoA生物学功能的失活性影响作用机制。此外,RhoA蛋白的活性部位易受变构效应影响的现象表明,RhoA靶向调节分子的开发可不拘泥于靶向RhoA底物口袋,位于RhoA活性部位以外的具有变构调控性质的位点亦可作为靶点,从而扩展了RhoA靶向调节分子开发渠道。基于RhoAC16R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中所发现的RhoA活性位点易受远端结构变化影响的特点,针对RhoA缺乏“可靶向性”口袋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又对RhoAC16R突变体蛋白及野生型RhoA蛋白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MD)研究,去寻找RhoA蛋白中潜在的小分子化合物结合口袋。最终在野生型RhoA的结构动态变化过程中捕捉到一个空间足够容纳小分子化合物的口袋,该口袋位于Cys107周围,远离RhoA活性位点。随后,通过对该位点的基于共价对接的虚拟筛选,以及对所得到的化合物的活性筛选,得到了可在体外有效抑制野生型RhoA活性的苗头化合物DC-Rhoin。通过对RhoA蛋白与DC-Rhoin复合物晶体结构的解析以及NMR、质谱、生化实验分析,证实DC-Rhoin为首个RhoA变构抑制剂,该化合物可特异性共价结合在RhoA的Cys107上,稳定MD中瞬时出现的变构口袋“CLoc K”,并通过变构调控引起远端67-74位残基发生较大构象变化,从而选择性地破坏了RhoA与GEF、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剂(GDI)的相互作用,而基本不影响RhoA与GTPase激活蛋白(GAP)的相互作用。不仅如此,DC-Rhoin通过与Rho亚家族内保守的Cys107结合,实现了该化合物对Rho亚家族的特异选择性。为了提高变构抑制剂的选择性及活性,本研究对DC-Rhoin进行了化学改造。经过体外及细胞内活性筛选,本研究得到了细胞活性最佳的先导化合物DC-Rhoin04,该化合物在5μmol/L浓度左右可显著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中RhoA蛋白的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对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形成、侵袭、迁移及增殖产生抑制作用。随后,本研究又通过基因敲减及回补实验检验了DC-Rhoin04在细胞内的在靶性,结果发现,在RhoA敲减以及回补不与化合物结合的RhoAC107A突变体的MDA-MB-231细胞中,DC-Rhoin04丧失了对细胞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表明细胞内RhoA的Cys107为DC-Rhoin04的作用位点,化合物DC-Rhoin04可通过特异性与RhoA蛋白Cys107相结合,阻断RhoA蛋白下游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出抑制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及增殖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着眼于RhoA蛋白现有的研究难点,综合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系统阐明了疾病中高发的RhoAC16R突变对RhoA功能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认识到变构效应对RhoA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在此启发下,在RhoA蛋白表面上找到首个变构调控口袋,开发出第一个靶向“难靶蛋白”RhoA的共价变构抑制剂。这些研究为疾病相关的RhoA突变的机制研究、靶向RhoA的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RhoA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微塑料,定义为尺寸小于5mm的塑料颗粒,已成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它可以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对生物及生态环境造成广泛的危害,甚至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纳塑料,定义为小于1μm的微塑料,其尺寸小、毒性大,可以进入人体的内循环,在细胞分子水平产生毒害,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也被单独研究。作为新兴的海洋污染物,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迁移、来源、归趋和生态毒理等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而建立
当前粗放型的水泥生产模式给我国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形成了高负荷。部分工业副材作为辅助胶凝材料可以实现部分替代水泥熟料,可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并能调控水泥熟料颗粒级配以及改善水泥基体系的性能。随着实际工程中水泥基胶凝体系的组分增多,掺量加大,而现有单掺或双掺复合体系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多元体系,导致多元体系性能发展规律并不明确,现有理论和试验研究已跟不上细掺料实际工程应用的步伐。基于以上研
光电催化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能够氧化分解大多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操作简单、反应可控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与传统的电化学氧化技术相比,除了需要额外光源照射驱动反应发生的光电极以外,两种技术间的组成和构型则几乎一致。然而,光电催化过程中的抗电极污染能力和低能耗等优势使得此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前景。本论文在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对电极污染行为进行原位揭示,旨在洞察其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既而
目前,世界正在努力寻找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如生物纳米信息网络,Io BNT)来治疗癌症、恶性肿瘤等疾病以及最近的传染性病毒(如SARS-Co V-2和covid19)的解决方案,通过靶向给药系统(TDDS)靶向所需的治疗药物。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提出基于Io BNT的分子通信技术的解决方案。分子通信(MC)是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通信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MC的主要思想是利用生物化学信号在自然和
作为医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整体医学和循证设计理念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病房环境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因此,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改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的复愈,成为了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质性研究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医院病房环境复
作为神经电生理信号检测的核心部件,神经电极可以对神经电生理信号的原位采集和同步检测,实现脑神经网络活动的解读,是发现重大神经类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神经电极大都是基于硅基材料的刚性神经电极,该神经电极的力学性能与神经组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神经电极-脑组织界面的机械性能不匹配问题在植入使用过程中极易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引发严重的免疫炎症反应。因此,发展长期稳定且机械性能匹配的柔
随着全球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近一百年来全球气温急剧上升,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而水泥行业又是二氧化碳的主要工业生产源,因而降低水泥行业的碳足迹势在必行。所以,本文提出利用水泥基材料对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捕捉固化。首先,基于分子动力学原理对水泥基材料早期碳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模拟与分析计算。揭示了Ca CO3原子尺度沉淀机理,包括无定型方解
纳米光子学(Nanophotnics)是21世纪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纳米尺度下光的行为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纳米光子学为基础开发出的玻片、结构色、超构透镜等各类超构表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除了在光学方面的广泛用途,纳米光子学在光化学(photochemistry)领域也逐渐开始吸引大量的研究,将光局域在纳米尺度的空间内,能显著提升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进而提升材料的光化学性能。二氧化钛(Ti
基于非共价键作用的氢键催化和离子对催化由于反应类型丰富,在手性化合物获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非共价键催化仅仅通过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进行底物活化和不对称诱导,因此在处理复杂的多组分反应时较难发挥作用。另外,高催化剂负载量是大部分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通病,也是小分子催化向大规模工业化应用迈进的拦路石。如何实现复杂反应体系的高选择性转化(包括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以及如何实现低催化剂负载量的化学
作为连接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以物理、力学问题为背景的非线性发展方程的研究不仅是传统应用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线性方程相比较,非线性在数学研究上带来实质性的困难。因此,研究非线性发展方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别是求非线性发展方程的精确解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虽然已经提出并发展了许多方法来精确求解非线性发展方程,如逆散射方法、Backlund变换方法、李群方法、以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