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海是中国现代公园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输入的窗口,公园数量居全国之首。现代公园是由西方殖民者引入中国的,携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租界内的公园,是殖民主义的重要空间。同时,上海公园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是西方现代性的象征,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共娱乐意识,为人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场所,它是中国社会生活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近代上海,公园与人形成了双向互动,公园带给了人们不同的体验。身份、思想不同的人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是中国现代公园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输入的窗口,公园数量居全国之首。现代公园是由西方殖民者引入中国的,携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尤其是租界内的公园,是殖民主义的重要空间。同时,上海公园作为公共娱乐空间,是西方现代性的象征,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公共娱乐意识,为人们的交往活动提供了合理的场所,它是中国社会生活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近代上海,公园与人形成了双向互动,公园带给了人们不同的体验。身份、思想不同的人们,其游览观赏公园的角度也不尽相同。郑逸梅、周瘦鹃和徐国桢等中国文人把公园当作一处城市美景来欣赏,表现出对公园的喜爱与赞美,传达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态度;在杨应彬等革命知识分子笔下,上海公园折射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的厄运,以及国人内心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愤怒与反抗;对于东亚的外邦人士而言,上海公园在居沪日本人中并未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们反而时时表露出对中国的讥讽和嘲笑,韩人由于与中国人有相同的殖民经历,时常痛斥公园里殖民者的霸行,在公园里寄托对故国的思念;以鲁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拥有北京、上海双城生活经历的文人,则更喜爱北京的公园而厌恶上海的公园。基于身份背景、思想意识等的不同,现代作家的公园体验千差万别,他们有人享受现代化空间的便利,也有人看到近代中国因落后而被欺侮的惨状;有人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进步之处,也有人看到西方殖民者的暴虐行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园作为空间参与了文学叙事,构成了文本中重要的情爱空间、殖民权力空间。作为叙事空间的上海公园,是故事情节发生的关键场所,是情节发展的动力,揭示了人物烦闷忧郁的内心世界,也参与了妓女形象的塑造。上海公园与其他空间相比,其舒缓自在的氛围,开放自由的特性更适合青年男女恋爱,茅盾、张爱玲、张资平等书写了公园里的恋爱。由于社会环境的制约和个人需求的不同,公园恋爱者有着异于“常人”的个性及心理,由于上海物欲的畸形发展,上海的公园变成了一个情欲展现的舞台。上海公园是殖民主义扩张的伴生物,租界内公园的建筑设计等都散发着殖民主义思想,不同作家借助上海公园的书写,完成了从种族冲突、民族冲突再到阶级冲突的转变,控诉了西方殖民者的残暴统治。而公园里华人身份的佯装掩饰和白俄妇女低贱事业的开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殖民权力,撼动了西方殖民者在上海的统治地位。在上海公园的空间叙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恋爱与人物身份,殖民与解殖民等观念蕴含其中,混沌叠合,呈现出了近代上海多方杂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图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样态,烛照出现代中国作家对西方文化的矛盾态度,展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面貌。公园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在空间上的一个缩影,也是西方文明影响中国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其他文献
本文以电白黎话的代表方言点霞洞镇的黎话为研究对象,对电白黎话的语音进行全面的描写,并在此基础上将电白黎话与《广韵》、北京话、雷州话及闽南片闽语进行对比,以探究电白黎话的语音面貌和特点。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是绪论。本章介绍了电白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方言分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本选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行文体例。第2章是电白黎话语音系统的描写。本章归纳了电白黎话的声韵调系统,描写了合
文人结社在明代成为文人交游往来的常见方式,俨然成为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明代文人、文学及社会的重要视角。杭州东南名郡,山水胜都,备受文人青睐,无论是杭州本地文人还是流寓杭州的过客,在杭州都有活跃的结社行为,因此,明代杭州乃江南文人结社的一大中心。以杭州为中心探讨文人结社,在考察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特性和整体风貌的同时,也是发掘山水胜景对明代文人生活、文人心态及其所影响的文学风貌之重要参照。明代
古典诗歌的诗题、诗序、自注往往是诗人给读者解读诗歌留下的线索,更贴合诗人创作当下的心态。诗题、序、自注作为解读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自拟副文本,已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本文将苏辙诗歌的诗题、自序、自注界定为诗歌自拟副文本,勾勒苏辙诗歌自拟副文本的概貌,从中分析自拟副文本与诗歌之间的互文性,并进一步挖掘苏辙诗歌副文本所彰显的自我意识,最后探析其特色的生成因素。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分别为绪论、正
戏题诗初始于齐梁,于中唐进入繁荣期,至明清及近代都不断有诗人创作,作为一种特殊诗体在诗坛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白居易作为唐代重要诗人有戏题诗82首,是唐代戏题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其戏题诗在承袭前人戏题创作模式的同时,还呈现出许多创变之处,具有不同于前人的文学特性,因而可以作为戏题诗研究的例证。本文采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围绕白居易戏题诗进行研究:绪论部分涉及三方面:首先对戏题诗的概念进行界定,明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山海经》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影视、小说,甚至是游戏中。不同领域各取所需,从《山海经》这堆神话富矿中挖掘出能为己所用的元素。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集大成者,中国神话的“渊薮”,《山海经》也是网络小说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取法对象。网络小说作者们既是神话的“说书人”,也是古老神话在当代的传播者。研究中国网络小说与《山海经》的关系,一方面能了解《山海经》等神话在网络小说中的
在特定的法律语域,《民法典》语篇中的指称衔接、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等四种显性衔接方式有着各自的应用特点及动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民法典》语篇用词准确、简洁经济、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语义连贯等语言特点和客观平实、庄严肃穆等言语风格特点。在指称衔接方面,指示指称、人称指称和比较指称的使用频率都相对较高。在指示指称中,近指远多于远指,这能在更大程度上避免指称意义的含糊不清,从而保证《民法典》
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其诗在后世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学杜、注杜、论杜等多方面的杜诗接受与研究,使得杜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学意义和价值。追和杜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创作现象,实质上仍是一个学杜、释杜的过程,其创作的特色和数量,与不同时代的文学思潮及杜诗接受趋向有着密切的关联。据现存文本资料显示,明以前的追和杜诗大都以和韵为主,或与杜诗的主题情感有所契合,已经出现了
韦应物是大历文学的重镇之一,诗歌是他记录生活、书写情志与自我呈现的主要方式。一般说来,诗歌写作可贯穿一生,个体对自我的呈现与建构也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在时代盛衰、人生际遇的转变之间,韦应物在诗歌中表达了多个时空、多个面向上的丰富自我形象。而在后世的接受之中,主流文学史倾向于接受其高洁清净、超然尘俗的高士形象,部分官员文士则倾向于接受其为官自愧的循吏形象。由此,韦应物诗歌中自身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与后世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末期魏国人,是魏昭王少子与魏安釐王的异母弟,与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后世视其为四公子之首。信陵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身份尊贵、地位显赫且能礼贤下士、急危救难而致天下食客争往归附,自成一股势力,名冠诸侯。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品质与窃符救赵的功绩为后人评论、吟咏不休,其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不断地被传播、接受、阐释,具有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