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铸铁管道中腐殖酸对氧化微杆菌的腐蚀特性影响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1964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在经过给水厂处理后都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是,达标后的出厂水在经由给水管网系统的输配过程中极易发生二次污染。金属管道在给水管网中的使用最为广泛,它可以与饮用水中所携带的各类化学物质发生反应,造成管道内壁的腐蚀。腐蚀的危害主要包括:破坏金属管道,造成管道穿孔、爆裂等;影响管道输配水能力,增加输送水的能耗;造成管道内壁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此外,腐蚀还会造成饮用水的“二次污染”,使得到达用户的饮用水中浊度等水质指标超标,引起“红水”现象。铁细菌是引起金属管道微生物腐蚀的主要细菌,它能在金属管道内壁形成生物膜,并与金属相互作用促进腐蚀。腐殖酸(HA)作为水体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不仅可以为细菌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同时也会与金属发生反应,促进金属管道的腐蚀。本研究以微生物腐蚀为切入点,结合水体中存在的天然有机物,主要研究了从实际给水管道内筛选出一株铁细菌在不同pH、温度、溶解氧、碳源、氮源和不同分子量腐殖酸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并探究了不同分子量腐殖酸对铁细菌腐蚀特性的影响。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分离纯化,从铸铁管的管垢中成功筛选出一株纯种铁细菌,将该菌株命名为ZT-1,该菌株为圆形且表面光滑,呈短杆状,经鉴定菌株ZT-1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2)该菌株可适用应较广泛的pH范围,在pH=5~9之间均可生长,且长势良好;温度在20~40℃,菌株均表现较好的生长,且随着温度升高,细菌的生长速率加快;转速为200 r/min时,菌株的生长情况最好;在不同氮源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表现为NO3--N>NH4+-N>NO2--N,NO3--N和NH4+-N均能较好的促进该菌的生长;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表现为丁二酸钠>柠檬酸铁铵>富里酸>腐殖酸,大分子有机碳较难被细菌所吸收利用。将腐殖酸分级后,菌株在<1kDa HA条件下生长情况最好,>100kDa HA条件下菌株的生长情况最差。(3)腐蚀实验中,自来水+ZT-1、<1 kDa HA+ZT-1、10-30 kDa HA+ZT-1和>100 kDa HA+ZT-1四种反应条件下反应后溶解氧分别降低了 3.23 mg/L、3.53 mg/L、3.7 mg/L和3.63 mg/L,说明腐蚀过程中消耗了溶解氧;pH分别升高了 0.11、0.13、0.16和0.14,说明反应过程中有OH-的生成。在0~30 d的出水平均浊度分别为26.93、28.57、32.09和43.66,30~60 d的出水平均浊度分别为17、14.69、10.19和24.05,随着反应的进行浊度逐渐降低。(4)自来水+ZT-1、<1 kDa HA+ZT-1、10-30 kDa HA+ZT-1和>100 kDa HA+ZT-1四种反应条件下,20 d时铸铁块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166 mm/a、0.183 mm/a、0.207 mm/a和0.23 mm/a。在0~30 d期间,四组条件下出水的平均总铁浓度分别为2.62 mg/L、3.17 mg/L、3.77 mg/L 和 7.21 mg/L,平均 Fe2+ 浓度分别为 0.141 mg/L、0.184 mg/L、0.184 mg/L和0.394 mg/L,说明腐殖酸的加入促进了腐蚀进行,且随着加入腐殖酸的分子量增大,铸铁表面的腐蚀速率加快。(5)60 d时,四组条件下铸铁块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127 mm/a、0.115 mm/a、0.117 mm/a 和0.109 mm/a;出水总铁基本维持在 1.33 mg/L、1.18 mg/L、1.05 mg/L和1.63 mg/L左右。(6)反应结束后在铸铁片表面都形成了一层保护膜,且随着加入的腐殖酸分子量的增大,表面的黏着效果更明显,产生的腐蚀产物主要为铁的氧化物,如α-FeOOH(goethite,针铁矿)、β-FeOOH(akaganeite,正方针铁矿)、γ-FeOOH(lepidocrocite,纤铁矿)、Fe2O3(hematite,赤铁矿)、Fe3O4(magnetite,磁铁矿)等,最后主要以较为稳定的α-FeOOH、Fe2O3和Fe3O4等较为稳定的铁氧化物为主。
其他文献
在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了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转型战略,成都市基于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赋予了天府新区低碳绿色发展的愿景,明确其“绿色、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形态对于土地利用、交通结构、建筑布局、生态系统等的引导调控,都将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深远持续影响。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手段,其空间发展
传统的钨合金零件制造方式多采用粉末冶金或者粉末注射成型技术。这两种方法在生产复杂三维结构的零件时颇具难度。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技术可直接实现复杂三维结构难熔金属零件的近净成形,为钨合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钨本身的高熔点和高的韧脆转变温度,在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高比重钨合金(WHA)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微裂纹、孔洞等缺陷,缺陷的出现必然导致材料应用范围的缩小。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缺陷仍是一项挑战。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生态脆弱、沟壑纵横,人居空间呈现聚落依托川道——次沟——支毛沟三级沟道逐级离散的分布特征。目前,快速城镇化使得川道空间趋于饱和,建设也普遍呈现“平原式”特征。次沟作为川道的直接延伸区,是承载未来人居空间的首要拓展地。次沟聚落长期演化,基本适应了陕北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一定的在地性。近年,人居空间建设已蔓延至次沟,但其建设未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扶持和壮大传统农区的经济至关重要,这也是产业兴旺的需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依托特色种植产业推动农业转型是部分农区产业重构的主要途径。特色种植为村庄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村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村庄规划不仅需要适应村庄产业重构的新形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也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渭北旱塬区特
住区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规模、布局是否合理对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幸福路地段中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层级关系不明确,现有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性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同时,地段中的住区主要以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住区组成,住区大多是封闭式管理模式,规模大小不一,以小
西安环城墙带是由西安城墙、顺城巷、环城公园共同构成的西安市最具特征性的开放空间。其中西安城墙始于隋唐时期皇城营建,五代至元时期沿用,明代拓建并延续至今,20世纪历经多次修葺并围绕城墙逐渐形成了环城公园与顺城巷等市民喜爱的公共空间。西安环城墙带作为见证自隋至今众多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场所,目前除城墙、护城河,公众无法感知其中蕴含的多时代叠加的层积化空间及其内涵。因此,如何综合有效的运用文化遗产阐释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国的义务教育设施水平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求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充分满足城乡居民教育需求;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与扩张,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新区的实际需求。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待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上学距离过远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不便,学校服务半径过大超额招收学生,设施供给滞后
结合建筑历史在宏观趋同设计层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会催生出差异性的设计思潮与范式的热议课题。论文择取被誉为“世界住宅设计之窗”的柏林为研究对象的地域范畴,分析东西柏林处于“分裂”与“冷战”转型期间,其各自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趋同性,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地域性建筑历史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绘制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设计思想的发展图谱,同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历史学科
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而目前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布局只注重“量”的供需平衡,忽视了低收入人群的低生活成本经济特征,使得公共租赁住房普遍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诱发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空置与二次转租现象,阻碍了公共租赁住房实际保障效用的发挥,故本研究以诸多生活性经济要素入手探究供需视角下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布局优化,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实际保障效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促进了我国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优化我国的劳动力结构,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实训教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逐渐将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引入到实训教学当中,实训基地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实践最重要的场所。但是目前对于高职学院的建设标准非常缺乏,总体指标仍然停留在大的学科分类上,也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