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多元匹配规划布局优化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而目前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布局只注重“量”的供需平衡,忽视了低收入人群的低生活成本经济特征,使得公共租赁住房普遍选址偏远、配套设施滞后,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诱发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空置与二次转租现象,阻碍了公共租赁住房实际保障效用的发挥,故本研究以诸多生活性经济要素入手探究供需视角下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布局优化,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实际保障效用,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公共租赁住房为直接研究对象、以低收入人群为间接研究对象,从供需视角出发,提出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空间区划方法,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例区划出了生活成本空间,剖析了其与既有公共租赁住房供需失配问题与失配动因,从空间、时间、政策三个维度提出了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布局优化措施,研究内容分为方法提出与实证研究两部分。方法提出部分,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与归纳总结,发现住房保障的本质是降低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衍生得到规划适用的“生活成本空间”概念;其次以西安中心城区为样本通过类比论证提出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生活成本空间区划方法。实证研究部分,首先使用数理统计、Arc GIS空间分析法,发现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布局存在供需失配问题,低收入人群需求低生活成本空间,而公共租赁住房多布局在中高生活成本空间;其次使用相关性分析法对失配程度和潜在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三类失配动因:政府主导阶段的政策制定、规划主导阶段的公服设施、公共交通、工作机会和低收入人群使用阶段的交通时间成本;最后基于失配动因,分别在空间时间维度以公共租赁住房和公服设施为对象提出了空间布局优化措施与低交通时间成本优化措施,通过构建支撑性政策以保障时空优化措施的实施,三者共同构成了西安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规划布局供需多元匹配优化框架。
其他文献
快速城镇化的推进对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依托土地经济快速扩张的城镇化往往过于注重“量的扩张”,忽略了对城市空间“质的提升”,出现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对于外部环境要素单一的关中平原县城新区,特色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对于新区这样一张“白纸”,传统的规划方法导致空间布局呈现同质化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与管理严重脱离,空间管控内容呈现泡沫化现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发展由增量转为存量,即强调城市的品质建设。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与转换枢纽,其行人环境品质的提升是城市外部空间营建的重要内容。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能够增强居民的步行意愿及街道活动,进而促进街道空间与居民活动的融合,延长街道被“监视”时间。因此街道行人环境品质的改善是城市活力、居民健康、街道安全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往研究中,通常采用街道可步行性反应行人环境特征对步
在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了以低碳绿色为主导的城市发展转型战略,成都市基于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赋予了天府新区低碳绿色发展的愿景,明确其“绿色、生态、低碳”的城市发展目标。城市空间形态对于土地利用、交通结构、建筑布局、生态系统等的引导调控,都将对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深远持续影响。城市新区作为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手段,其空间发展
传统的钨合金零件制造方式多采用粉末冶金或者粉末注射成型技术。这两种方法在生产复杂三维结构的零件时颇具难度。选区激光熔化增材制造技术可直接实现复杂三维结构难熔金属零件的近净成形,为钨合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钨本身的高熔点和高的韧脆转变温度,在选区激光熔化制备高比重钨合金(WHA)过程中极容易产生微裂纹、孔洞等缺陷,缺陷的出现必然导致材料应用范围的缩小。因此,如何有效的抑制缺陷仍是一项挑战。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生态脆弱、沟壑纵横,人居空间呈现聚落依托川道——次沟——支毛沟三级沟道逐级离散的分布特征。目前,快速城镇化使得川道空间趋于饱和,建设也普遍呈现“平原式”特征。次沟作为川道的直接延伸区,是承载未来人居空间的首要拓展地。次沟聚落长期演化,基本适应了陕北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体现了一定的在地性。近年,人居空间建设已蔓延至次沟,但其建设未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实现乡村振兴,扶持和壮大传统农区的经济至关重要,这也是产业兴旺的需求。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依托特色种植产业推动农业转型是部分农区产业重构的主要途径。特色种植为村庄经济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村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村庄规划不仅需要适应村庄产业重构的新形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也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渭北旱塬区特
住区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居民日常户外活动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数量、规模、布局是否合理对于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幸福路地段中的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层级关系不明确,现有公共开放空间的功能性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同时,地段中的住区主要以单位制住区和商品房住区组成,住区大多是封闭式管理模式,规模大小不一,以小
西安环城墙带是由西安城墙、顺城巷、环城公园共同构成的西安市最具特征性的开放空间。其中西安城墙始于隋唐时期皇城营建,五代至元时期沿用,明代拓建并延续至今,20世纪历经多次修葺并围绕城墙逐渐形成了环城公园与顺城巷等市民喜爱的公共空间。西安环城墙带作为见证自隋至今众多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场所,目前除城墙、护城河,公众无法感知其中蕴含的多时代叠加的层积化空间及其内涵。因此,如何综合有效的运用文化遗产阐释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国的义务教育设施水平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求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充分满足城乡居民教育需求;随着西安高新区的发展与扩张,学校原有的布局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新区的实际需求。义务教育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待了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上学距离过远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不便,学校服务半径过大超额招收学生,设施供给滞后
结合建筑历史在宏观趋同设计层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会催生出差异性的设计思潮与范式的热议课题。论文择取被誉为“世界住宅设计之窗”的柏林为研究对象的地域范畴,分析东西柏林处于“分裂”与“冷战”转型期间,其各自城市居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差异性与趋同性,探讨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与地域性建筑历史发展的互为影响关系,绘制东西柏林城市居住区设计思想的发展图谱,同时研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历史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