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景澄自光绪十年初膺出使法德义奥之命,以迄光绪二十四年归国入职总理衙门,前后十一年历任七国,雅善外交。至回国之后,权重一时,除吏部左侍郎之职外,又兼掌外交、学政及铁路诸事。以服务年限而论,许景澄个人任期即占了清末外交的近三分之一,期间中国对外政策的筹议与定策,乃至实际外交的因应与周旋,他都身预其中,不能不谓晚清重要的驻外使臣。他任职期间,外祸频仍,边警四起,交涉纷纭复杂,尤以俄、德轇轕居多。中俄边境的帕米尔交涉,事关中、英、俄在亚洲腹地的势力范围争夺,交涉前后历时四年;甲午熸师后列强环伺,三国干涉还辽、德国强租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他精竭虑斡旋其中;中俄四厘借款,他援引国际法的利权原则,力与撙节;国内海军、陆军萌生草创,仿习德制,从德国购办军械、延聘教习,俱是由他操持。未料义和团事起,他与太常寺卿袁昶上疏请求保护使馆以转圜中外关系,又坦陈拳匪之祸而激怒于上,无辜被祸。终其一生,可谓事于外交,死于外交,赍志以殒。因此,许景澄的研究无论是对于晚清外交的深化,还是对中外关系的探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晚清外交受制于国内国外、传统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步履维艰。观其整体面貌,可以谓之“弱国外交”。“弱国外交”既以弱国两字引出晚清外交成败的一个宏观背景——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大趋势,又廓清了晚清外交的总体特征——弱国与强国的不平等外交。许景澄的外交因应与作为,都在“弱国外交”的舞台上展开,本文乃就许景澄外交作为,依时序探讨评析,既通过其以弱国之姿态与列强交涉周旋的作为,其外交努力在此过程中所起的所用,给予清末弱国外交的正面肯定;又就其摇摆于妥协与强硬之间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思想,探析晚清弱国外交的囹圄大局。结论部分则以“弱国无外交”辨来分析近代外交思想在中国之演变,并类比归纳近代中国与日本在外交上的分歧以及对现代之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