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假传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传滥觞于唐代韩愈的《毛颖传》,以史传体例为架构,以“虚实”和“谐隐”为内涵,指向亦庄亦谐的自遣或者超功利的“以文为戏”为审美旨趣。到了明代,假传被文人群体所广泛接受,也确立了其在文体史上的地位,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为其正名。假传的文类观既符合古代的小说概念,又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观,它的语言较为文雅,作者多为具有一定学识的文人,包括在朝的士大夫或者在野的文学大儒,以及官职卑微或者屡次不第的下层文人,作者的身份决定他所选取的假传对象在雅俗方面也有区别,从明代的假传发展上看,作者身份自上而下迁移,中后期开始中下层文人占据大多数,假传亦逐步走向俗化。从纵向上来看,明代假传的主旨前期发覆唐宋假传创作传统,以关注君臣遇合与士之出处为主,较为含蓄内敛,至中后期,随着商业之发展,社会风尚日益奢靡,加之心学的发展,假传的创作题材也转向关注社会新变方面的内容,愈加地反映当时世风,假传题材也更多地体现商贾或江南经济。从横向上来看,假传之所以会被归入俳谐文学,在于它的指向不是详于叙事而更多地在于娱乐功能,它的体例是以史传为本,在虚实之间发挥作者的想象力,构建反差,对严肃进行消解而造成诙谐效果。尤其在明代,假传的取材范围更加广泛,语言上典故堆砌越来越少,对话增多,口语化鲜明,原创性增强,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合传与组传的叙事模式也成为明代假传的一大特色,为假传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造就了假传在明代的繁荣。明中叶以后还刊行了许多与假传相关的选本,假传的流传除了总集、文集、谱录外,选本是作为假传在明代流行的最重要传播方式。取材方式包括文人鉴赏型及通俗传播型,编选标准以追求新奇为主,教化与娱乐并行,书坊主常把假传类作品抬高到与六经比肩地位,借儒家政教以托大。在明中叶后全民尚奇的时代风气下,假传凭借其谐趣在明代达到了它的顶峰。但到了清代,有关假传的选本锐减,也不再重刊明代假传选本,在崇尚实学的清代风气下,假传己逐渐走向式微。
其他文献
"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具有明确的内在复合系统,它衍生于特定区域历史、特定民族生存的地理空间,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然而,乡村"空心化"问题动摇了乡村的"原
传统的微博情感分析往往忽略不带感情色彩的情感词对微博情感的影响,并缺乏对复杂句式的分析。为此,提出结合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led,CRF)和复杂句式的跨粒度情感分
强制缔约是对合同自由的限制,目的是使事实上处于优势地位的主体缔结合同,最终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强制缔约应是医疗机构的一项普遍义务,医疗机构违反此项义务,不仅可能承担
<正>我们评价课的好坏总离不开对课堂提问是否得当和到位的思考,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也不可回避地要思考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尽管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思考又思考,但实际教
期刊
<正>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根据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前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人德共生"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设和新中国
<正> 头针疗法是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对应头皮部位,运用祖国医学针刺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一、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为了把刺激区准确地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定线。前后
综述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及药理学研究进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数据库及参考书目,就中药复方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及在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血清药物化
<正> 耳针是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廊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具有适应范围广,疗效好,经济简便易行等特点。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证明,耳针具有调理阴阳、调和气血
[目的/意义]粗粒度的跨语言情感分析往往只考虑篇章段落中的情感分布信息,而忽略深层次的语义关系。为弥补这一缺陷,文章提出一种基于依存句法的跨语言细粒度情感分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