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探索2型糖尿病(T2DM)不同中医证型与血糖波动性(GV)的相关性及其与病程、合并症、慢性并发症等的关系,以丰富中医理论的数字和图形资料,为中医学的辨证分型提供数字量化的客观依据,为临床医生精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以期为未来中医药的标准化建设和推广应用提供思路与方法。
方法:本课题采用描述性临床研究方法,共纳入2018年4月-2019年2月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55例患者。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结合临床将2型糖尿病分为五种证型,最终纳入热盛伤津证27例,痰浊中阻证38例,气阴两虚证40例,脾肾气虚证27例,肝郁脾虚证21例。在统一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天7次毛细血管自我血糖监测(SMBG)即: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BGAB)、午餐前血糖(BGBL)、午餐后2h血糖(BGAL)、晚餐前血糖(BGBS)、晚餐后2h血糖(BGAS)、睡前血糖(BGBR),计算出日内GV指标即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日间GV指标即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BG-CV),分别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病程、体重指数(BMI)、实验室指标、诊断信息(合并疾病、慢性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观察T2DM各中医证型与GV的相关性,从而得出结论。
结果:
1.基本情况:患者年龄构成比情况:五组证型之间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人群集中在中年患者;五组证型之间性别分布、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情况:五组证型BMI基本在超重范围,痰浊中阻证的BMI与其他四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2.五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各受试者之间血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五组患者合并症发病情况:T2DM各个中医证型合并疾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4.五组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情况: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组发病率最高,与热盛伤津、肝郁脾虚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五组中医证型与7个时间点血糖谱的相关性:整体分析7次血糖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并结合数据来看,FBG、BG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GAB、BGAS均为痰浊中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BGAL为痰浊中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BGBS为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痰浊中阻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BGBR为气阴两虚证>痰浊中阻证、脾肾气虚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
6.五组中医证型与日内GV的相关性: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的SDBG、LAGE明显高于热盛伤津、肝郁脾虚证(P<0.05),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浊中阻证的PPGE高于其他四组(P<0.05)。
7.五组中医证型与日间GV的相关性: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的FBG-CV与痰浊中阻、热盛伤津、肝郁脾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GV与中医证型有明显相关性,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痰浊中阻证的日内、日间GV较高,且GV幅度越大,T2DM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越高。GV可作为T2DM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并且在治疗时临床医师要更加关注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痰浊中阻三种证型的GV情况,以达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目标。
方法:本课题采用描述性临床研究方法,共纳入2018年4月-2019年2月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55例患者。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结合临床将2型糖尿病分为五种证型,最终纳入热盛伤津证27例,痰浊中阻证38例,气阴两虚证40例,脾肾气虚证27例,肝郁脾虚证21例。在统一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天7次毛细血管自我血糖监测(SMBG)即:空腹血糖(FBG)、早餐后2h血糖(BGAB)、午餐前血糖(BGBL)、午餐后2h血糖(BGAL)、晚餐前血糖(BGBS)、晚餐后2h血糖(BGAS)、睡前血糖(BGBR),计算出日内GV指标即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日间GV指标即空腹血糖变异系数(FBG-CV),分别记录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等)、病程、体重指数(BMI)、实验室指标、诊断信息(合并疾病、慢性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观察T2DM各中医证型与GV的相关性,从而得出结论。
结果:
1.基本情况:患者年龄构成比情况:五组证型之间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人群集中在中年患者;五组证型之间性别分布、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BMI情况:五组证型BMI基本在超重范围,痰浊中阻证的BMI与其他四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2.五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各受试者之间血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五组患者合并症发病情况:T2DM各个中医证型合并疾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
4.五组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情况: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组发病率最高,与热盛伤津、肝郁脾虚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五组中医证型与7个时间点血糖谱的相关性:整体分析7次血糖的组间、时间及交互作用的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并结合数据来看,FBG、BG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GAB、BGAS均为痰浊中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BGAL为痰浊中阻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BGBS为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痰浊中阻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BGBR为气阴两虚证>痰浊中阻证、脾肾气虚证>热盛伤津证、肝郁脾虚证(P<0.05)。
6.五组中医证型与日内GV的相关性: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的SDBG、LAGE明显高于热盛伤津、肝郁脾虚证(P<0.05),痰浊中阻、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痰浊中阻证的PPGE高于其他四组(P<0.05)。
7.五组中医证型与日间GV的相关性:气阴两虚、脾肾气虚证的FBG-CV与痰浊中阻、热盛伤津、肝郁脾虚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2型糖尿病GV与中医证型有明显相关性,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痰浊中阻证的日内、日间GV较高,且GV幅度越大,T2DM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越高。GV可作为T2DM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并且在治疗时临床医师要更加关注气阴两虚、脾肾气虚、痰浊中阻三种证型的GV情况,以达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