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篇论文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李鲤教授在治疗颤证中的临证经验,分析出其临证思辨特点,综合临床用药规律来总结李鲤教授治疗颤证的经验,最终将李鲤教授治疗颤证的临床经验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完善丰富中医药治疗颤证的辨证论治体系。
方法:
1.系统整理李鲤教授多年来发表的论文、专著、手稿,并通过拜访其门人弟子对李鲤教授治疗颤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探讨、分析。
2.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李鲤教授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治疗中医诊断为颤证的病人的首诊处方,通过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深入探讨李鲤教授防治颤证的用药经验;
3.总结出李鲤教授治疗颤证的经验。
结果:
1.总收集颤证病例106例,男性66例,女性40例。年龄在43岁到84岁之间,平均67岁;年龄段在60岁-80岁之间最多。病程少则半年,最长可达18年,3-10年之间最多。临床以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最为常见,常常隐匿起病,渐进加重,病程持久。
2.应用频数分析发现李鲤治疗颤证常用白芍、甘草、茯苓、当归、陈皮、牛膝、生姜、麦冬、熟地黄、僵蚕、大枣、牡蛎、山萸肉、太子参、丹参、珍珠母、全蝎、山楂、五味子、神曲、山药、天麻、钩藤、地龙、枸杞子、半夏、莱菔子、连翘、龙骨、牡丹皮、厚朴、竹茹、肉苁蓉、泽泻等34味药,用药频率≥18%,频数均在20次以上。白芍、甘草、茯苓、当归为李鲤治疗颤证的核心用药,用药频率≥50%,以补益类及平肝熄风类最为常见。
3.在常用药物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系统聚类法,得到四组关系密切的聚类方。F1:莱菔子、连翘、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生姜、大枣、全蝎、地龙、丹参;F2:麦冬、五味子、太子参、龙骨、牡蛎、当归、甘草;F3:天麻、钩藤、僵蚕、珍珠母、白芍;F4:牛膝、肉苁蓉、枸杞子、牡丹皮、泽泻、山萸肉、山药、熟地黄、厚朴。
结论:
1.颤证发病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病性复杂多变,病程持久,病情难愈。
2.颤证的基本病机是脾虚痰瘀互结,引动肝风,筋脉失养。
3.颤证的治法以健脾化痰通络,补血柔肝息风为主。
4.李鲤教授用药时重视顾护脾胃,寓补于消;善用活血养血、行气通络之品;妙用虫类以祛顽邪。选方用药过程中,审证求因,标本兼顾,注重补泻结合,灵活施治。
5.李鲤教授治疗时汇通中西,多法合用,重视针灸的应用;重视情志与生活调摄,强调心身和谐。
方法:
1.系统整理李鲤教授多年来发表的论文、专著、手稿,并通过拜访其门人弟子对李鲤教授治疗颤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探讨、分析。
2.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李鲤教授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治疗中医诊断为颤证的病人的首诊处方,通过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深入探讨李鲤教授防治颤证的用药经验;
3.总结出李鲤教授治疗颤证的经验。
结果:
1.总收集颤证病例106例,男性66例,女性40例。年龄在43岁到84岁之间,平均67岁;年龄段在60岁-80岁之间最多。病程少则半年,最长可达18年,3-10年之间最多。临床以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最为常见,常常隐匿起病,渐进加重,病程持久。
2.应用频数分析发现李鲤治疗颤证常用白芍、甘草、茯苓、当归、陈皮、牛膝、生姜、麦冬、熟地黄、僵蚕、大枣、牡蛎、山萸肉、太子参、丹参、珍珠母、全蝎、山楂、五味子、神曲、山药、天麻、钩藤、地龙、枸杞子、半夏、莱菔子、连翘、龙骨、牡丹皮、厚朴、竹茹、肉苁蓉、泽泻等34味药,用药频率≥18%,频数均在20次以上。白芍、甘草、茯苓、当归为李鲤治疗颤证的核心用药,用药频率≥50%,以补益类及平肝熄风类最为常见。
3.在常用药物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进行系统聚类法,得到四组关系密切的聚类方。F1:莱菔子、连翘、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生姜、大枣、全蝎、地龙、丹参;F2:麦冬、五味子、太子参、龙骨、牡蛎、当归、甘草;F3:天麻、钩藤、僵蚕、珍珠母、白芍;F4:牛膝、肉苁蓉、枸杞子、牡丹皮、泽泻、山萸肉、山药、熟地黄、厚朴。
结论:
1.颤证发病以6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病性复杂多变,病程持久,病情难愈。
2.颤证的基本病机是脾虚痰瘀互结,引动肝风,筋脉失养。
3.颤证的治法以健脾化痰通络,补血柔肝息风为主。
4.李鲤教授用药时重视顾护脾胃,寓补于消;善用活血养血、行气通络之品;妙用虫类以祛顽邪。选方用药过程中,审证求因,标本兼顾,注重补泻结合,灵活施治。
5.李鲤教授治疗时汇通中西,多法合用,重视针灸的应用;重视情志与生活调摄,强调心身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