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农家生活状况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包括经济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风俗因素等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影响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在学术界没有固定的界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可以涵括的内容比较广,可以是经济行为、经济理念,也可以是抽象的一个经济机制,还可以是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经济要素,当然也可以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即农业、手工业等。 本文主要是从与农家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手工业以及进城务工等三个方面对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较为平稳的生活状况做出分析。本文不在于追求观点的突破,更多地注重对个案进行梳理、分析,主要反映的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村经济的变迁,并试图在阐述经济变迁中提炼出有关经济因素的理性思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考察影响农家生活状况的首要因素——农业,阐述了农业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在上海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拉动下,20世纪上半期的沪郊农业开始走向多元化。其表现为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花卉等新式经济作物开始勃兴以及副食品生产领域的扩大,新兴了奶牛业,传统的家畜养殖业以及渔业开始进入市场。在农业变化的过程中,随着高效益经济作物的出现,一部分农家获益了。同时,生产领域的扩大使得农家的收入来源增加,提高了农家收入。可以说,农业生产的这些新变化是20世纪上半期的沪郊农家维持较为平稳的生活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部分主要通过阐述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村手工业的变迁来分析这个时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何以较为平稳。20世纪上半期,中国传统的“耕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在西方和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下逐步分解,这个分解过程直接导致了中国传统农家最重要的家庭手工业——棉纺织布业的衰落,从而也导致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走向贫困,沪郊农村也不例外。由于沪郊农村更靠近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以及全国棉纺织业的基地——上海,农家的棉纺织业受到的冲击比其它地区更为惨烈。然而沪郊地区很快就兴起了一批以毛巾业、织袜业、花边业为代表的新兴手工业,这些新兴手工业发展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在农村中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