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师马云枝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名中医,省管优秀专家,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研究工作,善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擅长于治疗中风、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内科疑难病。本课题旨在对导师马云枝教授在临床上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部分医案进行整理,结合古代医学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突出导师辨证思路特色,以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经验。本文从理论基础、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几个方面入手,对导师治疗中风的验案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提出了益气生血通络法、健脾化痰通络法、清热解毒化瘀法、滋阴熄风通络法和滋补肝肾通络法5种治法。同时在导师的指导下反复思考和学习,总结出以气血为纲,结合病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的治疗特色。首先是理论基础部分。导师根据《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中所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将其发展运用以指导缺血性中风的治疗,验之临床,疗效确切。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全身肢体官窍都依赖气血的濡养,脏腑功能和精神意识都依靠气血的推动和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天地之道,统领万物的生长变化。“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张志聪注曰:“阴阳之道,其在人则为男为女,在体则为气为血。”气属阳,血属阴,故气血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阴阳之间的关系来阐释,治病必求于阴阳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以阴精为体,阳气为用,阳气是由阴气的升发生长变化而成。但同时阴精的封藏是依靠阳气的收敛作用。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阐释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以阳气为主导,阴气随阳气的变动而变化。在人体则为血随气生,气能生血,血能载气,血能养气。阴阳的位置关系是阳气在外发挥防御固护作用,阴气在内而发挥蛰藏的作用。从病理上说,百病皆由气血不和引起。气运行全身不能出现阻滞,经脉不通则气不周流,进而生热化火产生毒邪。气滞亦可导致瘀血内生。气不足则生内寒,内虚寒证不仅使脏腑功能下降,而且使血凝瘀滞。中老年人脏腑功能低下,气血生化不足或郁滞难行导致痰浊、瘀血、毒邪内生,阻于脑络而发中风。因此,在治疗上应根据气血阴阳的关系辨证论治,分清脏腑虚实,结合脏腑生理特性,进而遣方用药。其次是辨证用药部分。该部分主要讲述了以气血统领各脏腑之间的阴阳虚实关系。从益气生血通络、健脾化痰通络、清热解毒化瘀、滋阴熄风通络、滋补肝肾通络五个方面论述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制,以此指导用药。益气生血通络法主要是对于年老体衰,肢体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偏瘫患者,主要适用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病情进展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具体的临床症状也随之而变化,因此要善于抓住病机,分清阴阳虚实,了解脏腑和方药的特性,以更合理的择方选药。益气以行血生血,化瘀以行气,血府通畅则气血自行。健脾化痰通络法主要是用于治疗辨证为痰热腑实证或痰湿蒙神证的恢复期或急性期中风患者。因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与胃相表里,气机升降之枢轴,故治疗上宜燥湿健脾,行气消痰,升脾降胃。如伴有便秘,则应辅以通腑泄浊的药物以助胃气下降。清热解毒化瘀法主要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的常用方法,因病势急骤,毒邪集聚于脑府,以清热药物上解热毒,以通腑降气之药下排肠毒,再辅以辛香走窜之药以醒神开窍。临床上主要用于神昏便秘,口臭气粗,辨证属痰热腑实或热毒炽盛、伤津耗液之证。滋阴熄风通络法主要适用于肢体拘急或震颤,辨证属风痰火亢证或阴虚风动证的病人。肢体拘急属肝经有风之象,故治疗宜滋补肝肾以除风,活血化瘀以通络。滋补肝肾通络法是主要治疗肢体痿软无力,辨证属肝肾阴阳俱虚的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病人。因长期气血生化不足及治疗失当导致肝肾精血不足,恢复缓慢,治疗上宜阴阳并补,以达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效果。综上所述,中风的发病实质是气血阴阳的偏实偏虚。气有余便生火,气盛则阴亏。气不足便生寒,气衰则阴盛。气偏盛则为阳证,血偏盛则为阴证。故治疗上应抓住病因病机,辨别阴阳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