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本土化是世界社会学运动的—部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与社会学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同步的,因此,社会学中国化亦即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个伴随着中国社会学成长的经久话题。社会学传入中国之际,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之时,在此期间,综合学派、社区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对社会学中国化做出了各具特色的探索和贡献,完成了中国社会学的初级本土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对社会学的误解、未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未能正确理清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之间的关系,导致社会学尽管经过改造,但仍未摆脱被取消的命运。至此,中国社会学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学学科的取消导致社会学工作者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取消期间,大多数社会学者并没有直接从事社会学研究,直到社会学恢复重建。从学科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能够较好地把握其发展脉络,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分析和理解社会学的中国化。通过对中国社会学本土化历程的探索和解析,中国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用品质、实证品质、人文品质与反思品质。实用品质是中国社会学发生本土化的起点,人文品质是其本土化的基础,而反思品质正是其自觉本土化所具备的基本品质。社会学恢复重建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进入社会学理论自觉阶段后,中国社会学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理论自觉的学术取向与学术态度是中国社会学走向自觉本土化的良好的学术心态,有助于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与学派,有助于中国社会学走出“边陲”,逐步与欧美强势社会学确立平等对话的互动地位,改变长期形成的“统制”格局,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社会学者的学术自信心和反思批判能力。社会学者良好学术心态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只有如此,世界社会学才能呈现出多元、平等、共赢的良好格局。西方社会学同样需要用理论自觉的学术心态来对待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学,欣赏他们“可美”的地方。因为西方社会学本身也包含着众多学术偏见与价值色彩,只有运用理论自觉的胸怀才能克服其本身的迷思与困境,实现世界社会学的“美美与共”。中国社会学经过百年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依然有其不足与缺陷,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处理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时,应该既有批判,又有借鉴,既明白其优势,又能看清其自身内在的“欧美理念”。在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过程中,从解放的旨趣出发,既需要解构,同样需要建构,逐步增强理论创建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原创力与想象力。文章从社会学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中与理论自觉,最后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中国社会学本土化伴随着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始终第二、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第三、理论自觉能够增强中国社会学的原创力与想象力第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就是要丰富和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第五、中国社会学必须具备全球视野与世界眼光总之,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而发生的。早期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自发的,缺少自觉意识,是初级本土化,但正是由于老一辈的不懈努力为当代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的本土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是高度理论自觉的,既要明白中国社会学的来龙去脉,又要精通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脉搏。中国社会学已经具备理论自觉的学术心态,正在走向世界,为世界社会学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