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之间——北京市S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vga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3~6年级)是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置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作为课程改革中的新兴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的状况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呢?本研究致力于对北京市S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现状做考察分析,希望能够为这门课在学校里更好实施提供有益建议。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北京市S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状况。以访谈和课堂观察为基础,辅之以教案、教学反思等实物,本研究从课程认识、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材使用、课程评价等方面对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虽然《品德与社会》是新生的综合课程,但是目前在S小学仍被看作是普通的德育课,教师对综合课程的认识尚有偏差;课程管理中虽有来自教委和学校的支持,但是处于学校课程中的弱势地位让教师深感动力不足;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活跃了课堂,但是对教育教学效果并未有促进作用;新教材装帧华美,设计精巧,但是却被教师认为是“华而不实”,一方面反映了教材本身的质量问题,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强依赖”;由于该课程对中考“无贡献”,所以课程评价最大的改变是不需要进行考试,并没有真正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推进《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中,首先应该进行价值重建,从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等多方面进行,让思维的自觉改变贯穿全程,特别是要注重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应该重视整合综合课程的研制团队以及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当下,贵阳市正开展以“三创一办”为载体的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其中,包含针对小学生群体开展的社会公德教育。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群体公德意识启蒙的关键时期,小学生
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未来趋势,是社会新形式下,公众对政府管理国家事务提出的一种治理新模式。服务型政府要求以公民为本位和社会本位为第一要义,要求公开政府各项工
人的心灵脆弱,所表现出来的情形有很多:它可以是号啕大哭,可以是闭门谢客,可以是呆傻沉默,可以是激动流泪……其中,有一种脆弱,是我们每个人少有注意的,那就是:发怒.发怒,之
人们常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当然指的是地位低,权力小.可谓拿钱不多,办事不少.我选择了这个小主任,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个小主任,一定要扮演好这个角色.要管理好一个
一、爱的困惑rn在南京行知园晓庄故地,陶老夫子的墓前横联上书“爱满天下”四个浑厚圆润的大字,此乃陶先生手书,至今已过了半个多世纪,而今仍熠熠生辉.“爱满天下”是陶行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推行校本管理的潮流下,教师参与决策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趋势,日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话题。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教师参与决策的价值,了解教师参与决
我国从2009年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中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在国外学校的实践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因此教师绩效工资颇有争议。本研究从绩效工资的
关于“下水”最美好的描述莫过于“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怎么把握作文教学的“深浅冷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先写一写”。教师原本来自于学生,在写下水文的
在小学,语文受到的非议最多,语文教师也是最不好当的。学生在小学接受了六年的语文学习,究竟语文能力发展了多少?为什么孩子进入中学,“掉分儿”最多的是语文?语文教师“忍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