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左心功能及结构影响的研究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li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2010年葛均波院士率先在上海开展的第一例国内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手术,从此开启了TAVR在我国的应用及发展。经过前期周密的团队建设,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自2017年开展了经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Severe aortic stenosis SAS)的手术,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手术90余例。目的:探讨经TAVR治疗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围术期内左心功能的影响以及中期随访时左心功能与结构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9-2020.01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41例。对经TAVR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1周的临床症状、B型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值及主动脉瓣跨瓣峰流速(aortic valve peak velocity AVPV)、主动脉最大瓣跨瓣压差(aortic vavle peak gradient AVPG)逐一登记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经TAVR治疗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围术期内左心功能的影响情况;继续追踪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TAVR术后1月、3月、6月的临床症状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数据,对其中完成6个月随访且随访资料齐全的29例患者,对超声心动图中左心功能及左心结构的相关数据进行登记、分析,评价经TAVR治疗对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术后中期随访时对左心功能及左心结构的影响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TAVR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BNP在术后1天即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LVEF在术后1周开始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术后随访时心功能改善仍然存在,到术后6个月随访时心功能纽约分级3-4级的由术前24例降到2例(占6.90%),心功能纽约分级1-2级的由术前的5例增加到27例(占93.10%),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LVEF的改善同样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术后左心结构也相继出现变化,多数指标在术后1月已经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其中左房横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P<0.01)差异更明显,左房长径、左房前后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时这些差异仍然存在。左室后壁厚度(P<0.05)在术后3个月时开始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室间隔厚度(P<0.05)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也发现了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另外,二尖瓣反流情况在术后有所改善,术后完成6个月随访的29例患者中,术前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患者20例降到9例。结论TAVR治疗能在围术期内快速改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BNP数值、提高LVEF值。在中期随访时,TAVR术后患者在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左心功能的同时,左心结构有发生逆向重塑的可能。另外,本研究表明TAVR术后患者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情况有所改善。
其他文献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最常见的影响育龄期女性内分泌和生殖健康的疾病之一,病因尚未明确。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和环境这两个因子间的共同作用会导致此病。因此,关于PCOS的遗传学特性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维生素D作为类固醇激素,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介导下,发挥生理作用。研究发现,VDR可参与多种
背景近几年在卵巢刺激过程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Gn RH-a)降调节药物的使用,能够促进多个卵泡发育,控制在卵泡刺激过程中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水平升高,预防LH峰提前出现。但会使部分患者LH水平受到过度抑制,过低的LH可能会影响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妇科常见疾病,该病虽为一种良性疾病,但却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EMs发病机制复杂,无论哪种学说均有其局限性,近些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凋亡及血管生成在EMs发生中扮演重要作用。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同时基质金属蛋白酶9(M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生殖内分泌疾病,影响至少10%以上年轻女性。其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身心健康。目前发现PCOS患者体内维生素D(Vitamin D Vit D)水平缺乏,且存在慢性低度炎症,二者是影响该病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通过检测维生素D与C反应蛋白(C-reactice p
背景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近年来在上尿路结石的手术治疗方面,各种微创手术方法层出不穷。但是,随着新的手术方法的不断涌现,由于对新术式了解不够、对适应症和手术要点掌握不足,其所带来的并发症也随之不断涌现,甚至出现肾切除、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因此,如何掌握新手术方法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目标。现就超细经皮肾镜与逆行输尿管软镜在直径2.0cm以内肾/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应用做一对比研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病因繁杂,发病机制不清。研究表明,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异常表达可能与PCOS发病机制相关[1]。mTOR是一种在细胞内恒定表达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2],其一旦被激活,磷酸化mTOR(P-mTOR)成为活性状态发挥作用[3]。当前,关于mTOR与
背景目前,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所致的高血糖状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这几年来呈明显上涨趋势,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背景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发病率逐年升高,约占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20%~40%,因IMN临床转归多样,对药物治疗敏感度不一,至今无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环磷酰胺及雷公藤治疗IMN疗效较好,但其性腺抑制、肝脏损害、骨髓抑制的副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的肝肾毒性明显、复发率高,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
背景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目前IMN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中医中药、环磷酰胺、他克莫司及其他免疫抑制剂。一般不主张单用糖皮质激素,需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选择、开始免疫抑制治疗的理想时间以及可确切从免疫抑制中受益的患者群体目前仍存在争议。因此,IMN的最佳治疗方案仍
背景糖尿病肾病(Dabetic nephropathy,DN)是一种以持续性蛋白尿和肾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最常见的原因。炎症对于DN的发病以及肾脏纤维化起关键作用,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因子,其在DN中的调节机制尚不明确。IL-6不仅受经典信号通路的调控,还受表观遗传机制的调控。已有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