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DR基因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Meta分析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最常见的影响育龄期女性内分泌和生殖健康的疾病之一,病因尚未明确。大量证据表明,遗传和环境这两个因子间的共同作用会导致此病。因此,关于PCOS的遗传学特性研究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维生素D作为类固醇激素,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介导下,发挥生理作用。研究发现,VDR可参与多种与代谢紊乱有关的疾病,包括PCOS。当VDR表达异常时,会降低机体的某些生理调节功能。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报道PCOS与VDR多态性间的相关性,但具体关系尚无定论。因此,本研究旨在荟萃最新研究来评估两者间的关系,为PCOS的发病原因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可以预测易感人群的发病风险和制定干预措施,达到稳定PCOS的临床表现、预防或减缓相关代谢病的发生,以提高PCO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目的探讨VDR基因的Apa-I、Bsm-I、Taq-I、Fok-I及Truq-I位点多态性与PCOS的相关性,为PCOS的易感因素的遗传学分析提供依据。方法1.文献检索分别检索中文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英文的Pub Med、Embase、Medline、Cochrane数据库,搜集有关VDR基因的Apa-I、Bsm-I、Taq-I、Fok-I及Truq-I多态性和PCOS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检索的时间跨度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12月。同时,手工检索获取补充相关的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中文检索词包括:多囊卵巢综合征、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突变、基因突变、变异和基因变异;英文检索词包括: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vitamin D receptor、VDR、gene polymorphism、mutation、variation等。2.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1)文献种类:既往发表过的病例-对照研究;(2)目标人群:PCOS患者的确诊标准为:Rotterdam(2003)标准或者是NIH诊断标准;(3)各位点多态性的鉴定均采用PCR的方法;(4)研究的人群需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排除标准:(1)评论性文章、动物类研究、病案(个案)报告或尚未发表的研究及无法提取完整数据的文献;(2)数据不完整或描述不清的低质量文献;(3)对照组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文章;(4)文献中没有OR值或通过数据无法计算出OR值的文献。3.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筛选出的目标文献的数据提取内容有: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时间、研究涉及的地点、种族、研究对照组的来源(基于医院或基于人群)、PCOS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样本量、检测基因分型所采用的方法和各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TATA 14.0。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关于VDR基因的Bsm-I、VDR Fok-I和VDR Truq-I位点的多态性,PCOS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VDR基因的Apa-I位点多态性的研究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等位基因模型(A vs C)(OR 0.0.88;95%CI 0.80~0.97;P=0.008)、显性模型(AA+AC vs CC)(OR 0.78;95%CI 0.63~0.96;P=0.017)、纯合子模型(AA vs CC)(OR 0.72;95%CI 0.59~0.89;P=0.02)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隐性模型(AA vs AC+CC)(OR 0.86;95%CI 0.73~1.001;P=0.066)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关于VDR Taq-I(T>C)多态性的研究发现:显性模型(TC+TT vs CC)(OR0.69;95%CI 0.50~0.96;P=0.025)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亚组分析显示:VDR Apa-I(A>C)多态性与亚洲人群无明显相关性;而高加索人群中的等位基因模型(A vs C)(OR 0.88;95%CI 0.79~0.98;P=0.026)、纯合子模型(AA vs CC)(OR 0.75;95%CI 0.59~0.95;P=0.018)、显性模型(AA+AC vs CC)(OR0.79;95%CI 0.64~0.98;P=0.032)在两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VDR Taq-I隐性基因模型(TT vs TC+CC)(OR 1.83;95%CI 1.20~2.81;P=0.005)与亚洲人群PCOS的发病易感性相关,而与高加索人群无关联。结论综上所述,(1)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生与VDR Bsm-I、VDR Fok-I和VDR Truq-I多态性无关;(2)VDR Apa-I基因中的AA/AC基因型、A等位基因和VDR Taq-I多态性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型(TT+TC)是PCOS易感性的保护因素;(3)VDR Taq-I的隐性基因型(TT)在亚洲人群中可能是危险基因。
其他文献
背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小板破坏增加,生成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多数研究表明,ITP的发病机制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但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尤其细胞免疫机制。随着对ITP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发现T细胞亚群Th17细胞、Treg细胞和B细胞亚群Breg细胞也可能参与ITP的发病过程,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对
背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diopathic nephrotic syndrome,INS)是儿童期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77.6%~91.0%的患儿初始激素敏感,但有80%~90%出现复发,甚至频复发。已知T细胞内转录因子表达异常与INS复发密切相关,但具体涉及哪些转录因子尚不清楚。因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与儿童INS发病密切相关,且在多种肾脏病的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死亡原因,其狭窄程度与死亡率密切相关。Micro RNAs(miRNA)参与CAD的病理生理发生与发展过程,例如炎症、脂质代谢、平滑肌的增值与迁移、内皮损伤等机制。目前细胞及动物实验已发现miR-146a-5p参与了炎症、免疫系统的调节和髓系肿瘤的发生,miR-101-5p可阻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
背景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发病群体年龄逐渐下降,已被医学界广泛关注。青年IS患者的病因呈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特定的年龄因素和行为因素、代谢因素、环境因素,与老年IS相比,大动脉及小血管病变引起的IS相对较少,心源型及少见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多见,积极探索青年IS的病因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孜孜不倦的目标。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血管炎性因子,与动
背景功能性大便失禁(functional incontinence,FI)是指4岁以上患者既往正常排便,出现至少3个月反复发作的、不能控制的粪便流出,且无任何神经源性和解剖结构异常的病因学的改变,以在不合适时间、地点不受控制地漏粪,污染衣物为主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FI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年龄、患者认知能力减退、腹泻等危险因素有关。前期研究显示: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先天性巨
背景产褥感染(puerperal infection)是指产妇在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严重危害产妇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研究表明孕产妇的基础内分泌和自身生理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加之经历妊娠和分娩后,机体的心理和生理再次发生改变,从而造成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导致产褥感染的发生。如何降低产褥感染的发病率,首先要求我们要掌握产褥感染的高危因素并加以预防。鉴于
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不排卵性不孕症的重要病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PCOS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IR与高雄激素血症及排卵障碍相关,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病风险。近年来,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逐渐被用为治疗PCOS伴IR,但是相关研
背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到终末期阶段,肾小球滤过率<15 m L/(min·1.73 m2),需要依赖肾替代治疗以维持生命。累积的研究提示儿童CKD与先天性、遗传性因素有关,国内外学者报道大约20%的早发性CKD患儿可通过基因变异分析确定单基因病因,但关于ESRD患儿与
背景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又称阿什曼综合征(Asherman综合征),是由于子宫内膜损伤导致宫腔部分或完全闭塞。据报道,多次人工流产、刮宫所致的宫腔粘连发生率高达25%~30%。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修复受损子宫内膜组织和恢复子宫内膜完整性方面受到了广泛关注,动物实验显示经血源子宫内膜干细胞(Menstrual blood-derived endometria
背景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全球婴儿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I)住院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病毒性肺炎,有较高的发生率及一定死亡率。目前仍以支持性的治疗为主,尚无安全有效的特异的治疗方法。有研究发现,宿主免疫反应可能在RSV感染疾病严重程度中起着一定作用。目的